第十七章又被拆穿

忙活了一个月,别说报纸了,连字模都还没有搞好,一开始李亨以为先倒模成长条然后在雕刻就行。

结果实验发现,这个精细活一个人一天也就能做一到两个字模,而且还要请专业的金石匠人才能做。

后来改为失蜡法倒模,然后在精修,总算解决了字的产量问题。

对于一些常用字来说,一张报纸出现个几十次上百次都有可能,所以常用字有一千多个,李亨要准备字模数万个。

字模之后又是纸的问题,不同的纸酸碱度不同,油墨印在上去会有色差。

想要避免色差太严重,就要找到持续稳定的货源,而且报纸的纸张也是专用纸,要求成本越低越好,但是有不能是残次品,纸张大小也要专门的纸模。

否则裁纸成张的时候会浪费掉大量的边角料。而松江还没有几个造纸的大厂,还要跑去宣州那边去。

不过去宣城之前李亨还要解决一下报纸标点符号的问题,这个事情可不是小事,不是李亨拿来直接用上大家就承认的,况且这些大儒名仕的文章也不是李亨自己能随便标注的。

陈子龙对于报纸的事情很上心,特别是初稿交给他之后,他几乎是每一篇都亲自审阅,所以最近经常来儒林报的编辑部。

今天听说李亨找他有事商议,陈子龙更是早早的就来了,李亨等在门口执弟子礼,陈子龙看看他:“今日有事?”

李亨引着陈子龙入内,亲自倒上茶:“确实有一事,这些日子一直在编辑报纸初稿,学生发现不少先生的文章都没有句读标记,这非常不方便大家阅读,也不方便报纸印刷。

所以想请师傅重新修订一套句读体系,然后请诸位先生一起推广,并请各位先生重新把文章断句。”

实际上华夏历史上从秦汉时期就已经有句读标点符号,不过没有形成体系,一般都是读书的人点在书籍之中,语气停顿在字旁边点小点,一句话说完在句子最后点一个大点。

陈子龙一时没有想明白:“句读之事本来就是学习的一部分,身为读书人怎么能不会断句?再有这句读标记岂能是说定就定?”

李亨耐心的解释道:“师傅说的是,读书人学断句是应有之意,但是咱们的报纸面对的是全体读书人,不分学识多寡,奔着有教无类之道而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