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十五章 扬州

随后,扬州再次爆发出了焕然一新的生机。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这不仅仅是一句诗,更是对此刻扬州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最佳写照。

但是现在的扬州却又面临了新的问题——倭寇的袭扰。

闽州海滨有青莲剑仙李太白坐镇金鳌岛。倭寇有所顾忌,不敢前往。

而岭南之地,路途遥遥,倭寇也不会去。

所以现在倭寇的选择便是扬州和青州、越州。

扬州之富庶,远非青州可比,扬州沿海也就成了倭寇劫掠的第一选择。

这些倭寇人数不多,多是有东瀛浪人武士组成,身手了得。

普通的地方驻军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沿海的江湖人士也有出手的人,但奈何没有为首者组织,对倭寇的影响也有限。

鉴于此,朝廷也派出了专人前来对付这些倭寇。

天策军和新建的龙武军都是北境的野战军,对于江南的滩涂、丘陵战并不擅长。

就在王华头疼之时,六军都督府的检校龙武军都督曹雪阳推荐了一个人。

现青州备倭军指挥佥事,戚元敬。

此人在军中名声不大,但是却被前武英殿大学士于忠肃公和武乡侯杨清源接连看重。

在军功不显的情况下,从一个三水关巡检接连升官,历任冀州游击将军、登州府指挥佥事。

戚元敬在与后金的战争中也表现出了不俗的才能,带着一群二线预备役连战连捷,直到遇到了后金的精锐骑军,才不得不暂避锋芒。

此战之后戚元敬还参与了灭金之战,因功擢升为现在的朝廷从四品下的越州备倭军指挥佥事。

在曹雪阳的举荐之下,兵部升戚元敬为扬州防御使,平倭将军。

戚元敬到达扬州之后,考察地方驻军,觉得难堪大用,神武军又不便抽调,便请求编练新军。

虽然朝廷信任戚元敬,但是编练新军还是极为敏感的,虽然同意了戚元敬的要求,但还是派出了一个监军。

骠姚将军杨过,任扬州宣抚使,节制戚元敬所部。

他们二人原本就是灭金之战的袍泽,不会出现相互掣肘之事,而骠姚将军又是天子的师弟,心腹之臣,也可防止其他意外发生。

戚元敬没有找到合适的兵马,便先行回到了越州,他在此地驻守三年,相比于扬州他更加熟悉越州。

戚元敬在偶然之间,来到了武伤。

乌伤县多山,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七山二水一分田。

乌伤县百姓多穷苦,只能勉强湖口度日。

然此地又发现了许多的矿藏,有天赐的财富,农民得以转行当矿工。

别看后世矿工这个工作威胁性不大,收入不高,但是在当时可比农民吃香多了。

越州多山,土地贫瘠,农业本就不发达,种地又是一个靠天吃饭的活计。

相比之下,矿工不但赚得多,而且更稳定。

至于风险,这个年代,干什么没点风险。

在矿藏的帮助下,乌伤县的百姓开始发家致富了,这下子旁边的穷亲戚眼红了。

大家都穷自然没什么,但是现在你突然有钱了,肯定不乐意,这矿藏是老天爷的,况且你是能矿工,我们也能当啊!

于是周围诸县的穷苦百姓,带着镰刀、锄头、铁锹等一系列等带上的工具出发了。大不了就做过一场,有什么比穷,比吃不上饭更可怕吗?!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乌伤县人听说了这个消息,自然是不可能答应的。熬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有了矿藏,发家致富了,现在有人要夹自己碗里的肉,这任谁都不能答应!

乌伤县的矿工在得到消息之后,派出了数千人带着家伙事儿去和周围的穷亲戚讲“道理”。

双方在乌伤县城外的八宝山相遇,就此展开了一场惨烈无比的聚众斗殴。

事实证明,尚武精神是刻在大周百姓的骨子里的。

从汉唐开始,朝廷便允许百姓佩戴刀剑,大周虽然不复汉唐之强盛,但也是万国来朝的大一统王朝,百姓一样尚武。

且乌伤县中百姓,有不少都是百越后裔,彪悍骁勇。

一场堪比小型战役的聚众斗殴就此拉开序幕。

麟德二年初,乌伤县的矿工、乡民与从外县赶来的开矿者爆发旷日械斗,双方参与殴斗人数累计达三万人左右,历时四个月,死伤共计二千五百余人。

这等血勇彪悍,让戚元敬也永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