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页

而且高欢当时出身于渤海蓨县,这里本来就有东汉时期的真正华族高氏,所以,北齐王室也把自己看成正统的渤海高氏,其实里面真真假假,是否华族正统,历史已经难以考证了,后世学者也众说纷纭。

高士廉有点受宠若惊,几轮酒水过后,询问道:“高某不懂带兵打仗,不懂奇谋良策,只是虚读了几十年木牍经卷,不知能否为国公、罗将军帮上忙,心中故惴惴难平。”

罗昭云微笑开口:“实不相瞒,高先生,北方四郡,现在正缺少像先生这样饱读诗书的高才贤者,众所周知,北方乃边戍之地,教化不足,胡风犹存,对中原文化吸之甚少,我有意在比邻蓟城的一座燕山支脉的山岭上,建立一所书院,命名为‘燕山书院’,有教无类,广招北方诸君的士子读书,贵族和寒门的子弟皆可,一律以学院的考试成绩为准,由高先生作为书院的第一任院长,不知意下如何?”

“燕山书院?”高士廉一惊道:“这是朝廷的学院,还是地方性质的郡学?”

“这是独立办学,与朝廷的太学、县学等不同,是我罗家出资办理。”

高士廉更加吃惊了,这种地方私办学院,罪名可大可小,往好处说,有教化之功,行圣贤之举,但无异于要跟皇室博名声,当权者不愿意看到谁的名声太大,压过皇帝,而且罗家还手握兵权,这样做太过危险了。

“国公,你这样做,有所不妥,以当今陛下的猜忌性格,绝对不会容忍你如此提升威望,又手握重兵,太过危险,朝廷必定会有不少朋党,诬告你收买人心,有意谋反,罪名可就大了。”

罗昭云摇头道:“当今大隋千疮百孔,朝不保夕,还有任何执行力和凝聚力吗?而且燕山书院,绝非一朝一日能办成,开春后择址,然后建立校区,教学、住宿等房舍,然后凑足讲师,再进行招生,最快也得两年之后才能有第一批学员,到那时,谁知道天下会乱成什么样子?”

高士廉闻言后,也觉得很有道理,点头道:“如果国公真要如此做,高某当着第一人院长,也没有问题,讲师方面,完全可以从高氏、卢氏、祖氏、薛氏中招来学识渊博者任教。”

罗昭云道:“这燕山学院,并非太学院那种,只为进仕途、选拔官吏的学院,在整日辩论,纸上谈兵,我北方这座学府,包罗万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算术、物理、水利、建筑、船舶、化学等等多方面,前期需要很多授课的老师,希望高先生能多招来一些能人志士,各行各业的人才,到燕山学府内讲学授课。”

“什么,这些也都要教,有人愿意学吗?”高士廉这等儒士心中,士农工商的观念太强了。

“那些寒门士子,未必不肯学啊,各行各业,都有做官拿俸禄、爵位的资格。”罗昭云说道。

罗艺在旁都蹙眉了,问道:“可朝廷能答应吗?”

罗昭云淡淡一笑:“朝廷!两年后,能否在还是未知数呢,我在这做试点,以后在洛阳、长安、江南,也可以建立这样的学院。”

高士廉、罗艺等人都目瞪口呆,这种话可不是开玩笑,难道他有心谋反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