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0页

倒是近一些时日,各地流传出一个消息,说是新君登基后对郝家越来越不满起来,郝家嚣张跋扈,已有不臣之心,朝廷绝不能姑息纵容,必须废黜谅山重商之策,绝禁贸易往来。

一开始,这还是小声议论,到了后来,越发的嚣张起来。

终于,有人有了动作,紧接着要求联名上奏,公车上书,士绅们本来还没有底气,这时候突然闹了这么一出,顿时也都胆大起来,一些理学的大儒和名士领了头,四处联名,短短十几天功夫,便具名一千九百七十余人,随后,这一份字字泣血,声泪俱下的奏文便送到了金陵。

……

江西那儿打了头,其他各省亦是开始心动了,其实自那谅山兴起来,又何止是一地的士绅受损,如今有人打头,此后大家纷纷跟进,湖南、浙江、乃至于安徽、山东等地,纷纷响应,一时之间,可谓风云涌动,一块小石掀起了千层巨浪。

金陵这儿,契机终于来了,士绅和大臣之间,其实分界并不明显,可以说大臣就是士绅,士绅也是大臣,朝中诸公,哪一个家里没有万亩良田,哪一个亲朋好友不是士绅?

这里本就是保守派的大本营,以黄淮为首,此时终于下定了决心。

黄淮为首的一批人已经没有选择了,此时他们若是再不做声,不免被士林和士绅们失望,此等孚民望之举,若是错过,将来可是有人要骂娘的。

更不必说,那些联名之人中有不少都是黄淮的江西同乡、亲戚、同族,大家本来就是休戚与共,血浓于水。

黄淮上书,痛斥通商之策。

随即,大臣们纷纷跟进,一场浩大的反攻倒算已经迫在眉睫。

朱高燧此时看着这些沉甸甸的奏书,他心里明白,自己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

谁都没有选择了。

若是不准,必定要人心丧失,陈党和商贾们都站在郝家一边,朱高燧既然拉拢不到,那么他唯一的办法,就是拉拢住这些士绅。

这天下终究还是士绅的,终究还是这些人推动着历史,历朝历代可以没有商贾,但是绝不能没有士绅。

此时,在暖阁里,一些重要的大臣纷纷齐聚于此,朱高燧穿着一件常服,可是脸上的表情,却并不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