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页

郝风楼不由道:“那么大人会去谅山么?若是去谅山,郝某怕是要修书一封,要请家父殷勤款待了。”

杨士奇沉吟片刻,道:“眼下还没有眉目,陛下那边尚未恩准,不过当真是去了,少不得还要去一趟谅山,叨扰府上。”

他竟是点头同意下来,其实这也没办法的事,虽然明知郝风楼方才狠狠的坑了他一把,可是越如此,杨士奇便越是明白自己已经不容于士林,如今已成为了旧学的眼中钉,即便是许多门生故吏,也都是一副大义灭亲的样子,想要重获政治资本,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倒向陈学,同时和郝家保持良好的关系。

庙堂上的格局在这时已是彻底明朗起来,一方是以太子为首,背后是解缙、黄淮、胡俨人等,还有绝大多数的理学大臣,以及两京近十省的读书人和士绅。而另一边却是赵王殿下为首,郝风楼、杨士奇、杨荣三人为辅,其次是以交趾为中心,辐射出去的新学读书人和隐藏其后的新贵。

其实不到万不得已,杨士奇绝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可是一旦下定了决心,杨士奇自然也就没有了什么顾虑,反而振奋精神,道:“陈学的许多书,老夫近来也曾有所涉猎,许多观点确实独到和精辟,老夫心向往之,此番若有机会南下,一定要拜谒一些陈学的大儒,好生讨教一二才是。”

这是很客气的话,姿态放得很低,不过意思很明显,杨士奇也想拜入陈学的门下了。

第六百三十六章:大展宏图

谅山。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固然有无数的污垢,各种喧嚣和可笑,可是在这里,承载着的却是梦想。

这里有诸多的不公,隐藏在这繁荣的背后,不知有多少凄惨之事。

谅山的衙门里,每日接到的状告便不知凡几,童工、奴工,工徒被人欺负,头蒙拐骗之类的事多如牛毛。

可是这儿却是希望之地,只要来了便能改变自己的境遇,便有希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别人能挣银子,自己也能挣,几乎从各地涌入谅山的人群,他们本身就已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一个既然本就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人,带着那吃饱穿暖甚至于出人头地的梦想会聚于此。

近来道门开始猖獗,不少道门在码头和一些商业地聚集区,大肆招纳门徒,甚至在许多码头上,为了抢夺生意,一些脚夫自行的组织起来,与其他人进行对抗,有时甚至会有激烈的冲突,打死人更是家常便饭之事。

为此,碌国公府终于看不下去了,不得不增设巡捕,大力打击道门。

其实在以往,一个县所需的公人不过寥寥数十人,一个县,只需一个县令,一个县丞,一个主簿即可,政权不下县,传统的统治模式早已不可能适应谅山的情况,其实不知不觉之中,谅山上至公府,下至基层的县衙都在进行改变,人口增加,就需要专设巡捕,巡捕的人数从原先是寥寥十数人不断膨胀,最后多达千人,而城市的不断扩大,巡捕不得不分驻城区各处,于是有了巡捕局,巡捕局下设数十个巡捕所。因为工商发达,那么就不得不疏通水路和陆路,交通的问题便日益显现,原先的官道已经不能承载这巨大的人流和车流,贯通河道也成为当务之急,好在谅山这儿有的是银子,有了银子就需要修桥铺路,而这种工程已经不再是寻常县衙那般,为了政绩,随意征集一些民夫修修补补几个月就可完成。谅山的交通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甚至修建之后还必须提供必要的养护,因而单凭招募民夫,临时让衙中差役主持一下已是不可能,专门的交通局也自然而然的应运而生,他们负责修建道路,开拓水道,近来交通局便有一个极为大胆的设想,希望将交趾、广西等地的水道俱都连通起来,修建一条大运河,贯通交趾境内,甚至可以与其他各省和各国的河道连接,这个设想出来,在许多人眼里是天方夜谭,可是碌国公府竟是开始关注起来,随即,一些人开始请进了公府,商讨运河修建事宜,大家集思广益,竟还真有了个方案。

只是耗费的银子却是令人乍舌,纹银一千三百余万,这个数目可谓天文数字,想一想就足以教人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