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页

不过郝风楼压根就没理会他,对他的话置之不理。

解缙又道:“所以,应当在安南推行行省制,调遣官吏,使地方父母,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如此,假以时日,安南才能长治久安……”

所谓的行省制,无非就是将安南分为几个行省,再在行省的基础上设置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督指挥使司三司,同时再将行省化为为府、土州、土县数等,派遣知府、知州、知县等官员,另外再在这重要的三司基础上,附庸学政、转运等衙门,最后形成一个稳固的统治基础。

第三百三十一章:巨大的利益

历朝历代以来,郡县制经过无数次改良,最终到了大明的三司行省制之后,这个制度其实已经趋近完善。

太祖皇帝乃是制度论者,他一直信奉,只要自己制定出一个完美的制度,那么后世的子孙萧规曹随,朱家的江山便可传诸万世。

历朝历代,几乎每一个皇帝,自秦始皇开始都专注于制度,绝大多数人认为,只要有一个完善的制度便可万世一系,尤其那秦始皇焚书坑儒,收缴各国兵器,推行郡县一般,无论前者如何失败,可是后世之人总是对此热衷无比。

不得不说,制度完善到了此时的程度也算是公德圆满。郡县的官员尽是流官,而流官到任,要施政,就不得不取得本地士绅的支持,州县之上是知府,知府之上是三权分立的布政、提刑、都指挥使,各自分管民政、刑法、军事,各不统属,相互制衡。同时,朝廷在行省,还设有巡道的御使,御使并非常驻,而是临时派遣,几乎和地方上没有瓜葛,这些御使,多半又是年轻的官员,不受官场上暮气的沾染。

而在朝廷,制度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部堂的首长本是位极人臣,可是部堂之中,设给事中,给事中官小,却有封驳圣旨,弹劾部堂大小事务的权利,朝廷的政令,由文渊阁和翰林这些清流为主的官员参与讨论,再令御使进行监督。

一切都在制衡,品级高的官员,治理一方,却受低级的官员钳制,军事、民政、学政、户政等权利,整个大明的朝廷,没有一个人能够一言而断,即便是堂堂的解缙,也有可能受到清流的抨击。

所谓以文抑武,以上御下,再以下克上,文武之间,内廷与朝廷之间,清流与部首之间,朝廷与地方之间,民政与军政、学政、军政之间,地方派系与督查之间,猫吃老鼠,老鼠吃象。

这个制度堪称完美。这也是解缙的底气,在解缙看来,安南虽然效仿大明,可是依旧有尾大不掉的残余,以至安南境内残留了许多的封臣,只要将大明的制度套在安南这个不毛之地上,大明便能实施有效的统治。

解缙的话颇对朱棣的胃口。

朱棣乃是有为之主,要的自是大一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将安南分割数个行省,设三司,并且分派流官,这确实是一桩完美的事。

于是朱棣不经意地颌首点头。几个文渊阁侍讲、侍读眼见解公既已有了公断,又见陛下属意,此时都谨慎起来,并没有轻易说出自己的意见,倒是杨荣故作打趣地道:“行省郡县固然是好,不过安南毕竟刚刚归于王化,就怕出乱子。”

杨荣的话音落下,那金幼孜立即反驳:“能出什么乱子,还请杨公明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