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页

与天下头等主力的大规模会战,对于燕军来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洗礼,进一步验证了燕军指挥体系在大兵团、大战场上的调度和组织能力,理顺和解决了许多之前不曾发现的指挥问题。同时,对于各支一线主力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磨合机会。

按照军事参谋总署最初的安排,从关外草原、渤海、新罗等地征募的补充营是独立设置,并且准备独立成军的,优先补充的对象也是怀约联军这样胡人居多的军队。但是随着战事的逐渐激励,当上党战场分化为高平和襄垣南北两大战场,进而出现跳出河东的大范围外线作战时,这样的设想便已经没有人去提了。

当时的情况是,有什么兵就补充什么兵,甭管你是胡族还是汉人,一道命令下来,拉上去直接充实战场。尤其是随着高平以南、界牌岭防线争夺战的日趋白热化,很多防守各处山头的燕军营垒损失惨重时,大量的契丹、渤海、新罗、室韦、库莫奚、杂胡等各族士兵都按照就近原则,直接填了上去。

这样的经历,使得燕军成为了一支不折不扣的各族联军,虽然仍以汉人为主,但其中充斥着众多的胡人。胡人和汉人并肩作战,几乎不分彼此,不知不觉间解决了军事参谋总署苦思冥想的胡汉军士融合问题。其实仅就现状而言,经过上党之战后,怀约联军已经和其他八军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了,军制上已经完全类同,唯一不同的,只是军种的构成——左右厢分别为马步厢,也就是马步混成军团模式。

在怀约联军的军官和士兵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呼声开始向军事参谋总署提出诉求,要求将名称进行变更,给予和其他八军类似的军号。据说李诚中本人正在考虑,但事涉河北对关外的大政,还需要仔细斟酌才行。

一场大战下来,诸军皆疲,且需要应对的战后收尾事务太过繁杂,所以李诚中一直没有下达南下的军令。军事参谋总署各级军官成天忙得晕头转向,埋头于招降、整编、裁汰、粮饷、辎重、计划等一应事务;各支主力军也在舔着伤口,召开各级军功评议、推选有功将士,理顺被打乱了的上下级建制,挑选和补充缺额士卒。一时间,竟然抽不出身来抢占河南。

真要说起来,也许这便是燕军的特色之一。或许换做旁的军队,直接裹挟着降卒,拼凑起一支大军,用不了半个月工夫就直接南下了。但燕军却不同,从李诚中开始,一直到最下层的都头、队官、伙长等,不把手头上的事务理结清晰,不将这支军队恢复过来,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因此,天佑三年的正旦直到元宵,燕军都是在上党度过的。这段时间里,李诚中一共只签发过两道对外的军令,一是协调河东各州,搜索梁王一行的踪迹,并派出数千骑兵驰出太行陉,在都畿道撒开大网,封锁梁王逃入河南的通道。另一条军令则是向晋阳的李嗣本、雁门的李存进招降,让他们速速易帜。

李嗣本和李存进归降的表章来得很快,各遣长子携精锐牙兵前来高平,说是随军出力,其实就是为质。李诚中对此欣然接纳,让他们到晋州军中听命,至于二将本人,则被要求驻防原地。至此,整个河东算是落入了燕军手中。

搜索梁王的效果并不好,整整一个多月,都没有梁王等人的踪迹,这也不出李诚中的预料,毕竟在这样一个时代,想要寻找一支百来人逃兵的行踪,是极度困难的。

不过李诚中也实在不敢耽搁了,到一月底的时候,他终于发出命令,大军开出河东,进军河南。

第一百二十五章 河南(三)

天佑三年正月二十九,燕军出太行陉,取孟津渡口过黄河。孟津渡口位于河清之北,是一处渡越黄河的便宜之地,河道狭窄且河水不深,极易架桥,自古以来便与上游三百里外的风陵渡齐名,是重要的渡河点。

此时孟津口数里河段上,仍有架设完好的六七座浮桥,且时方冬季,很多浅水段都已结冰,正适合燕军庞大的辎重车队通过。

大队军士依次从各个浮桥过河,高唱着燕军独有的军歌,虽然按照军令,队形刻意没有维持齐整、脚步也凌乱不堪,但那份大战磨砺后的从容和杀气,让行伍间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自信。

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军歌声,河面上几处结冰的浅滩则传出震耳的号子,燕军的各式车辆被军士和后勤兵拉拽着,沿事前测好的安全地段向对岸蜿蜒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