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页

但法令最主要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强制性,对于百姓而言,这是谁都躲避不过去的事情。基于对人口和土地普查的制度化,各州县官府手中已经掌握了详细的户籍情况,哪家有几口男丁,男丁中有多少适龄青壮,数字都在册上列得清清楚楚。更何况每年农闲时,作训司和官府还定期组织青壮训练,官府对于各户青壮的了解,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如果不参加应募的话,代价将是极为惨重的。

罚没财产、收回土地,单是这一条,就足以令一户人家失去活下去的希望,更何况其后还有抓捕受审、发为官奴等等强制手段。想要跑?首先需要考虑,没有官府发出的路引,拖家带口能否穿越各州郡?好吧,就算到了河北边境,怎么通过黄河?怎么通过太行关陉?退一万步讲,你真的离开了河北,那也沦落为流民了,这样的逃避又有什么意义?

因此,南部各州虽然应者寥寥,但最终在限令期内,仍然没有几户敢于违抗的,只不过魏州新兵大营、河间新兵大营上空一片愁云惨淡,哭泣声不绝于耳,与幽州、柳城、怀远三处形成鲜明的对比。

关内河北诸州的整编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除了新兵入营、制定队官、都头和营指挥以外,还要进行为期十天的简单操练,当然,这些工作已经有数年的经验积累,所以进行起来并没有什么难度。

真正的重点还在于军甲和兵刃的配备。虽说许多新兵都自行携带了军甲和兵刃,但这些东西五花八门,不适用于燕军的战阵体系,所以发放制式军械是必须的。光是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河北施行了三年兵役训练的好处了。囤放于各地官府、平时用来训练青壮的刀枪盾箭被连夜拉到五大训练营,然后各营、各都统一领取,边训练边发放,十日之内,第一期三万军卒便全员配齐了装备,那些自带兵刃甲胄的新兵,等于拥有了两件以上军械,装备豪华的程度,直追九大野战主力。

不过后勤司及官府库存的军械也只能够满足十万人之需,也就是说,当十万新兵整编结束后,从八月下旬开始,就没有制式军械可以配备了。为此,后勤司发出海量订单,向幽州、营州、平州、魏州等军工生产能力较强的州郡追加生产计划,各大作坊、矿山紧急生产,用于满足新兵所需。

后勤司在巨鹿、内黄设立的军事仓廪开始以边运输边扩容的方式疯狂囤积物资,粮食、大型军械、大车、草料、布帛、帐篷、绳索、木料……堆积如山,几乎将各州县的官府库存一扫而空。

为了表彰对囤积辎重有突出贡献的河北豪门和商贾,李诚中特别颁发了十二枚金星勋章,分别授予五品散阶勋位,也就是说,获得勋章的豪门和商贾,可以挑选一名子弟接受勋位,成为一名散阶官员。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两枚勋章被送到了袁象先和蒋玄晖处,用以表彰他们对河北的贡献——二人在五月至七月间,使出浑身解数,再次向河北秘密售卖了六十万石粮食。李诚中在亲笔信中向他们允诺,如果上党大战能够胜利,将保证袁氏和蒋氏的富贵和地位不因为任何变故而有所改变。

第九十二章 决战上党(七)

作为重点推动军事动员令的衙门,营州都督府的压力很大。关内诸州预计七月份整编的两期新兵共计六万人,与军事参谋总署要求的十万人差距不小。所差的四万人从哪里来,这就需要营州都督府来努力了。

连续三天的不停操劳,将周知裕的双眼熬得通红,他又再次从头到尾认真检查了一遍刚刚拟就好的公文,终于落笔签名。都督府正堂上已经排放了数张桌案,十多名幕僚和刀笔吏早就等待多时,周知裕的签名落上去之后,立刻有人上去接过公文,当场诵读,众人提起笔来,刷刷誊录。

周知裕全身仰靠在椅背上,一边揉着额头,一边还在思索着这份公文中是否还有疏漏之处。过不多时,堂上幕僚和刀笔吏几乎同时停笔,十多份公文被收拾整理起来,由专人校阅一遍,然后加盖都督府印章。

幕僚和刀笔吏们毫不停歇,裁剪出新的纸页,埋头扑入公文的继续誊录中。

加盖印章的公文从正堂传出,登记在册之后,又送到门外秘书房,卷上木轴裱好,交给一名骑兵,骑兵背到身后,立刻上马,抖开缰绳疾奔而出。紧接着,下一名骑兵上前,重复着上一名骑兵的行为,一名又一名骑兵就这样冲出了柳城,撒向广袤的草原。

饶乐山下,新矗立起来的饶乐城,可汗痕德堇正在可汗殿中聆听国师善能讲经,飞驰而来的信使打断了可汗的盛大法事。痕德堇眉头皱了皱,将公文转交给法事上的一众贵人们观瞧,然后道:“诸位都看了,周都督下达威信可汗的军令,要从各部征兵,待法事之后,诸位且回转本部,言明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