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第 143 章

靠时间也就算了,他们还等得起,靠运气就过分了。

康熙从来不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运气上,被他一手教导出来的太子同样,父子俩闻言都兴致缺缺。

胤祚:“……”至于吗?太医们要哭了喂!

顿了顿,他说了下去:“还有医用酒精,这个用在日常消毒、防止感染发炎上,最好用在经常受伤的地方,比如医馆、战场。”

说到“战场”两个字的时候,小家伙的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康熙,已经算得上是明示了。

康熙笑了一声,太子低着头也在笑,胤祚有些摸不着头脑。

康熙道:“现在知道说了,怎么不早说可以送到战场去?”

“因为知道说了也没用。”胤祚不想说吗?早说一天就能拯救很多人,可现实不允许啊。

“医用酒精需要淀粉类植物糖化发酵,再经过蒸馏制作而成,如果要把大量的酒精应用到战场上,也就是说会有更为大量的粮食专门用来提炼酒精,这个不现实啊。”

康熙亲政之后,大清各地都在陆陆续续地打仗,几乎没有断过,这对国库和粮食都是一个巨大的消耗。

康熙十二年到二十年一直在削三藩,刚刚平定就开始□□,直到今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在澎湖海战上取得胜利,台湾之战才有了停止的兆头。

可北方的准噶尔和沙俄依然对大清虎视眈眈,战火随时都能燃起,也是注定要打的,近几年太平不起来。

打仗需要的粮食比和平时期多很多,国库每年收上来的一大部分税收都用在购买粮食、物资、武器等军需上了,户部老哭穷不是没有原因的。

本来市场上的大量粮食就被收购用作军需,这个情况下,要是胤祚再在市场上大量收购粮食,别人不知道他是用来提取医用酒精,传出一些战乱谣言引发粮食购买热潮,或者引得粮价暴涨就麻烦了。

康熙年间本就天灾频发,特大洪水地震都有,要是不巧,在他大量收购粮食之后再来个洪灾、地震、旱灾的……

那就是士兵在前线豁出命去打仗,他在后面直接掏了士兵们的老窝,太特么缺德了!

再者,以玉米为例,大清的玉米亩产量平均是一百斤,大概能够酿出三四十斤酒,不管是用酿出来的酒进行蒸馏提纯,还是采用别的手段,最终能够得到的医用酒精只有二十多斤。

要想运送到前线给受伤的士兵使用,起码得以吨为单位来运送。

以一吨医用酒精来算,得用五吨的玉米来制作,可是整个大清一年下来才收多少玉米啊?

胤祚道:“大量的医用酒精运送到前线,没有良好的路况,路上磕碰一下就没了,没有良好的护送队伍,被打劫一下就没了,没有良好的储存装备,一个火把下去就得炸。”

难不成他们期望敌方漏掉这么重要的情报,让他们一路安安生生地送酒精过去吗?

就算敌方真的这么傻,康熙愿意让大半个大清百姓饿肚子,也要送医用酒精去前线,可没有那么多人会蒸馏酒精啊。

各方面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提出来也只是让人为难,何况他不认为康熙想不到这一点。

康熙确实知道,没那么做也是如胤祚所考虑的那般,“你说酒精容易烧的时候,朕就知道大量运送很困难。”

而胤祚如今摆出来的各项数据,更证明这一点不易做到,现在强行去做还可能损兵折将,造成更大的损失和灾难。

“太医院已经做过许多实验,伤口经过酒精消毒确实会更快愈合,不容易感染。今年各地粮食亩产量上来了,可以尝试在各大医馆推广医用酒精的好处和用法。”

不是所有的好东西都能快速推广普及的,化肥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

知道康熙心有成算,胤祚就不再多说,毕竟他就是个研究人员,和专门搞政治的不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