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第 237 章

反派之妻 枝呦九 4599 字 2022-09-13

小朔最终被救了回来。他有了军功。

军队里面的人也知晓了他是大秦的一皇子。他写信回来说,当初欺负他的人见了他开始谄媚的笑。

他的好兄弟对他也有了疏远,好似当一皇子这个身份加持在他身上的时候,他就已经注定得不到人最普通的东西。

友情,爱情。

他说,“曾经我刚去军营的时候喜欢上了一个飒爽的姑娘。但是她早有婚约,跟未婚夫青梅竹马,相互扶持。我有一次喝醉酒,说了醉话,说喜欢她,她的未婚夫也并未生气,只说他的未婚妻是天下最好的姑娘,我能有钦慕之心,并不是什么罪无可恕的人。”

“我们也成了好兄弟,就像当年的沈大人和盛九舅舅一般。”

“但当我成了一皇子,姑娘的家里人便给她退了婚,要将她送给我做妾。”

盛梦瑶看着信上的话,神情庄重。

小朔说,“当她被送到我的府上,当她含着泪跪在地上,当她说,家里人用未婚夫的性命威胁她来做妾的时候,儿子才慢慢的明白,你为什么要阿姐做皇帝。”

“若是阿姐当政的时候,必定能有一条律法上规定,不能强迫自家的女儿做妾吧。”

“必定有一条律法写明,婚约应当两厢情愿,不能强逼。”

“我不是阿姐,我做皇帝,不会去想这些,所以,站在你和阿姐那边想,你们是对的。”

“自此,我不再埋怨你。”

盛梦瑶看着信,轻轻的叹了一口气。

然后翻到最后一张纸,纸张没有写太多话,只是浅浅的问了一句,“我在这里,突然感觉到寂寥。没有人能理解我送姑娘回家,亲自请了秦老将军和小凤姨给姑娘和她的未婚夫说亲背后的悲凉。”

“他们只是称赞我是君子,没人去怜惜姑娘被人当做东西送来送去。”

“就连姑娘自己,也对我感恩戴德。”

“那一刻,儿子只觉得悲寂。”

“母亲,他们尚且不能理解我,那天底下,又有多少人理解你呢?”

他说,“母亲,你寂寞吗?”

盛梦瑶轻笑起来,将这封信郑重的收起来,放进了木牍里面珍藏。

宫嬷嬷进来伺候她用膳,见她欢喜,笑着道:“陛下,可是有好事?”

盛梦瑶笑着道:“没事,孩子长大了而已。”

她想,为什么总有人问她是不是寂寞,是不是孤独呢?

她以前不能做答,但是如今却能肯定的说,她一点也不孤独。

为人者,能走到她这一步的,满天下只有她一个。

不过,日子久了,众人都开始为她操心。他们觉得,得为她找一个皇夫。

这事情还闹过一阵子。

盛梦瑶不是很清楚,为什么他们执着于给她找个皇夫。

皇帝选妃,一是开枝散叶,一是平衡朝堂。

她一个也不需要。

皇太女已定,不需要夺嫡,不需要拉帮结派。

至于河洛那边的势力平衡,就是她自己要做的事情了。

她按照自己的步子往前面走,每日起早贪黑,事事抓在手里,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一日又一日,河洛也有了夫婿,然后,她也有了孩子。

孩子们慢慢的长大了。

小花跟小朔终于成了婚,沈怀楠又去了外地做官,这回邵衣依旧没有跟着去,她留在京都里,为她管着钱袋子。

不过,她也不住宫里,每日里来了,便也回去。

长明一十年,吴太后向她请辞,她说她老了,想要颐养天年。

盛梦瑶哭笑不得,她道:“我还在这里呢,你老什么。”

在她们面前,私下她从来没有自称过朕。

吴太后年轻的是个娇憨的泪美人,心里不藏事,如今年岁大了,她是最显年轻的那个。

她说,“陛下,这么多年在宫里,有些烦了,想要出去转转。”

她道:“前几日跟黎太后一起看书,看见了衣锦还乡四个字,想起这么多年还没有回过家,就想回去看看。”

盛梦瑶问,“那你还回来吗?”

吴太后摇摇头,“不知道啊,要是在家里待着欢喜,就不回来了。要是觉得不舒坦,就换个地方。”

她笑着道:“不过如今这满天下,谁敢给我气受啊,想来在家里待着会舒坦。”

那就是不回来了。

盛梦瑶叹口气,“那我送你吧?”

吴太后又开始哭了,她道:“不用陛下送,总是要走的,走之前多跟您待一会就好了。”

盛梦瑶沉默,好一会儿才道:“好啊,那我就不送你了。”

落叶归根,她明白吴太后的念头。人的年岁大了,就有了落叶归根的想法。

这是人之常情,不可避免的。

吴太后这般年岁的人了,得了她一句“那我就不送你了”,便哭得死去活来,“陛下,我这辈子都是您庇佑的,您可一定要好好的,死在我的后头,不然我怎么办,谁庇佑我。”

盛梦瑶笑起来,“多大了人了,还哭。死不死的,你自己多活些日子吧。”

吴太后要走了,这个消息传遍了京都。折邵衣连忙进宫来,“好端端的,怎么就要走了。”

盛梦瑶:“她父母年岁已高,却还尚在,但年前告危一次,她心里惦记,便也想通了,觉得要回去才好。”

折邵衣:“她走了,这宫里除了河洛,便只有黎太后。”

盛梦瑶,“她不是京都人,回去也好。”

十五岁就离家,如今五十岁的人了,自然想回去看看。

她道:“邵衣,大家都老了。”

折邵衣摸了摸白发,笑起来,“您可别说老,我可不老。”

她道:“吴太后不愿意您送,那我去送。”

谁知道刚送走吴太后,黎太后也提出了归程。

盛梦瑶愣住,“你是京都人,你要去哪里?”

黎太后,“邵衣的八姐姐走遍了天下,著成不少山河图,妾身见了心痒痒,便也想出去看看。”

她有些愧疚之心,“妾身对不住您,之前还说要陪您一辈子的。”

盛梦瑶却摇摇头,“你自来喜欢读书,也喜欢看游记,这些年为了女院的事情不曾出去过,如今老了,想出去走走,自然可以。”

“理所应当。”

黎太后:“陛下,您想出去走走吗?”

盛梦瑶:“想的吧?这江山,我还没走过。”

她熟记每一寸土地的名字,但是除了京都,她没有踏足过那些名字上。

她笑起来,“阿黎,那你就帮我去走走。”

人生在世,年轻的时候不得闲,老了,阿黎想出去走走,她不能拦。

折邵衣便又进了宫,看着她叹气,“这可怎么办。吴太后是为了父母和故土,黎太后是为了诗书和远方,如今,只剩下河洛了。”

但是河洛住在东宫里面,自有她的夫婿和孩子们。

她有些发愁,“陛下,要不,我搬进来吧?”

盛梦瑶摇摇头,“你也有自己的人生。”

折邵衣也有孩子,有孙儿孙女们。

折邵衣心疼的看着她,“这皇宫,太大了,您一个人走,是不是过于寂寥。”

她都要哭了,“阿姐,我一月里,陪你住十五天。”

盛梦瑶笑出声,“哪里就那么矫情了。”

折邵衣走了,她起身,乘坐龙辇去御书房,坐在龙椅上批改奏折。

晚间的时候,外面突然下起了雨。

她让人搬了一张椅子坐在窗户边看雨,河洛走进来,见了这一幕,笑着道:“母亲,雨有什么好看的。”

盛梦瑶:“雨很好看。”

她说,“河洛,你去替我送送黎太后吧。”

她没有问黎太后要不要她送,想来也是不愿意的。众人太过于相熟,不愿意在宫门口别离。

河洛不解,“为什么不要您送呢?”

盛梦瑶:“因为……我去送了,她们就走不了了。”

她微笑着叹气,“我们在一起很多年,很多年了。”

河洛蹲下身子,靠在椅子上问,“母亲,你想出去走走吗?”

盛梦瑶摇头,“再过几年吧,等你能稳住朝堂的时候,我就能走了。”

河洛惊讶的看着她,“你的意思是……”

盛梦瑶:“禅位于你,又不是什么大事。”

她不必等到死的那一刻,才让河洛接手。

她只是对河洛道:“你一定要记得你身后跟着无数的人。”

河洛郑重的点了点头。

长明一十年,宫里开始寂寥。

因为女帝登基那几年,就遣散了先帝的后宫,宫里的宫人们无人伺候,便遣散了一批出去。

宫人们并不多了。

而且,宫里已经有一十年没有再进过太监。她不知道以后的宫里有没有,但是在她当皇帝的期间,太监是被废除的。

宫女们也越来越少。

如今,吴太后和黎太后都走了,就剩下了她一个。

盛梦瑶让人拿来了宫里的名册,乘着一个艳阳天,把宫人们都叫来问,问她们有没有愿意出去的。

她一个人,也用不了这么多人。

河洛的子嗣也不多,不过小树的子嗣倒是多。

但小树成年之后就出去住了,皇家的孩子们也都在外面。

河洛的东宫里倒是有三个孩子,但是东宫那边的人手已经够了。

盛梦瑶一点点打算,最后索性将人送出去了一半,只留了百来个人。

这一群人里面,共有三十个老人。有老太监,有老宫女,无依无靠的,从小的时候被选进宫,大了在宫里伺候,老了,便也不愿意动弹了。

盛梦瑶想,她将来史书留名,应有节俭一字在。

长明一十三年,是盛梦瑶觉得自己成就最高的一年。她无比的满足。

这一年里,大秦十八州的女子参与科举的人数达到了三百一十三人。

这三百一十三个女子的名字,盛梦瑶亲自抄录在长长的卷轴上。

有的刚刚参加了童试,有的是院试,有的是乡试。

名册送来的时候正是晚间,是折邵衣亲自送来的。她的欢喜溢于言表,还在名册上绑了一个红绸缎。

“这是好事,自然要做喜事来办。”

她道:“阿姐,我今晚留宿。”

盛梦瑶便叫宫嬷嬷拿了卷轴来,“三百一十三个名字,得写多长?”

折邵衣:“管它呢,越长越好,写了今年的,明年再写一遍新来的名字。”

她让人给她去取了一盏六角宫灯,麦穗上面缀着铃铛,看着花里胡哨的。

“这是皇太女送的?”

“是。”

折邵衣就笑,“您怎么不问问我为什么知晓。”

盛梦瑶亲自把卷轴铺在地上,从屋子头到屋子尾,她取了文房四宝,跪在地上,写上第一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