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启禀娘娘。”此时一个小太监在外面大声道,“忠王殿下使人传话进宫,希望陛下能在后日新粮收获时出席。”

“娘娘……”乌盛担心唤道。

太后此时已经镇定下来,她神色之间只见坚毅与果决,“你去回复,让忠王做好后日接驾的准备。”

“传楚中郎将入宫觐见。”太后转而又对乌盛说道,之前邓术与羽林军串联一事,让太后只能选择拥有天然血亲纽带的楚静安,只希望自己弟弟能够不辜负自己这份信任。

楚静安很快就前来拜见,太后上前扶起行礼的楚静安,双眼殷切地看着楚静安道:“静安,陛下后日将去王庄,你能不能发誓护送陛下安全返还?”

未有丝毫犹豫,楚静安当即跪下对天发誓道:“我发誓,后日必护送皇上安全回宫,若违此誓言,让我……”

太后忙出声打断楚静安的誓言,双眼含泪道:“有你一句话,姐姐就放心了,不用后面的毒誓,姐姐就将你外甥暂时托付给你了,以你的功夫,定能护他周全。”

虽然太后和楚静安自少年时起就姐弟分离,但楚静安自小就极为重诺,凡是他保证过的,从未食言。

太后至今还记得,楚静安八岁那年答应为她摘城外山寺里的桃花,那时他们还不知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只听说桃花开了,楚静安就出城去为楚静娴摘,可想而知,当时是无功而返。

后来,楚静娴知道了,就对楚静安道:“其实哪里的桃花都一样,也不一定非要那山寺中的,姐姐就是想看看桃花而已,你在外面随便摘两支也是可以的。”

八岁的楚静安面上已经很少做出什么表情了,他就板着一张小孩子的脸道:“我答应你摘山寺的桃花,那就必须是山寺里的,其他地方的不算。”

八岁的楚静安这样,十八岁的楚静安也不曾改变,太后只看他的表情,就知道有他的命在,就不会使皇上受到伤害。

“娘娘不必担心,忠王不会对陛下不利。”楚静安知道太后让他发誓的原因,不愿太后这样误解忠王,忍不住为忠王辩解道。

他这一句话让太后的眼泪生生憋了回去,太后虽有些埋怨自家弟弟胳膊肘往外拐,但口中却叹道:“哀家知道,但你体谅一下哀家这个做母亲的,实在是担心皇上这个从未出过宫的儿子。”

于是,在土豆收获那日,先前小麦收获未曾出席过的官员也悉数到场。此次有皇帝出行,百官同随,声势浩大,若是担心忠王在这种盛会上对小皇帝出手,那大可不必。

所以,即便是不相信忠王人品的右相一党,此时也并未如何坚决反对,实在是因为新粮一事,事关天下黎民苍生,皇上在场,总不至于让忠王将这声望全部得去。

宴云河之前本打算若是太后依然拒绝让小皇帝出宫,那他就亲自进宫去求见小皇帝,将土豆、玉米、红薯献到皇上的案头,这样,这几样新粮也算有皇帝代言,能打出些名头。

推广的时候,能少很多阻力。最起码能使百姓不抗拒种植。

他坚持要将小皇帝纳入新粮面世的一环,这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小麦收获时,他被众多官员诚心跪拜他的场面惊到了。即便他的政治嗅觉再怎么迟钝,也知道对于无心帝位的他来说,这将是一个麻烦。

将想要亲自进宫的想法一说,钟百道直言:“只管使人去请,这次皇上定会出宫前来王庄,咱们只要做好接驾的准备就行。”

当时宴云河还有些疑惑,收麦子的时候不来,收土豆的时候真的会来吗?没想到被钟百道一语说中,太后还真的答应了。

不得不说,在揣摩上位者心思这方面,宴云河确实比不过这些做臣下的人精。

对于土豆这一农作物,就像待字闺中的美人,之前众人只闻其美名,不得见其真颜,而今日正是其出阁之日,众人终于能一观其庐山真面目。

这是土豆的第二轮种植,宴云河已经吩咐人手做好记录,看看这个品种的土豆是否真的能保持稳定的产量,不会出现退化现象。

小皇帝第一次走出宫墙,虽有太后的耳提面命,但一颗好奇雀跃的心却是年幼的他遮掩不住的。

周围的人将他围得密不透风,但身在高位的小皇帝还是看见了这大片的农田,他第一次见到田地与农人,觉得脚下的土地、劳作的百姓全部都与宫中大不一样。

嗅一下空气,就连这里的气味也是与宫中不同的,乍见这样的新鲜事物,小皇帝能安稳地坐在高座上就已经很不错了。

宴云河选了一株土豆,让人小心地挖开,挖出两三个土豆的时候,众人还不以为意,等全部挖出,仔细一数上面挂的拳头大的土豆竟有六七个,众人这才哗然。

一株土豆苗能得多少个土豆,一看品种,二看种植方式,三看气候。

得四五个常见,三四个的也有,十几个也算不上稀奇,这一株能有七个,当然算不错的。

在听说这么一株土豆,种下去的种子只需四分之一个土豆,而且中州这里一年可以种植两季的时候,有几个大臣此时也不禁激动地挥起了锄头,想要亲身体会一下这种丰收的喜悦。

擦去土豆上的泥土,这第一株土豆连苗带果,直接就到了小皇帝的眼前。

“这就是土豆啊,朕听过苏先生做的诗,但还是第一次见呢。”小皇帝忍不住拿手指戳了戳土豆,感觉它硬邦邦的,也不知该怎么吃,不由看向了宴云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