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长安小饭馆 樱桃糕 1579 字 3个月前

邵杰没经历过人造消费节遍地时代,不知道毛毯也能节,啤酒也能节,狗肉也能节,本来应该光棍形单影只凄凉日子却成了全民购物狂欢节。

沈韶光跟他解释这只是个噱头,“我们就选在立冬日这天,去东市或西市拉开架势,摆开火锅子,摆回摊儿去。不图赚多少钱,就为混个脸熟,创一创名声。”

沈韶光惯常画得一手好大饼“你想想,只要这一天吃了我们锅子,第二年是不是会再想起来越来越多人如此,保不齐吃锅子真能成为立冬日新习俗,甚至可能出现立冬日吃火锅,不吃火锅冻耳朵这种民谚。”

邵杰“……”恐怕客人们造不出来,小娘子也能造出来,然后写到外面诗壁上。

邵杰确实没高估沈韶光节操。沈韶光正在琢磨怎么最大限度地宣传沈记,宣传火锅,尤其在见到邵杰带来新人里两位以后。

这两位,许四郎和张二郎是寺庙奴仆,跟着俗讲僧练过挺长时间口齿唇舌,也能讲若干段佛经故事。

沈韶光当场让他们来了两段,一段维摩诘经讲经文、一段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这样传统宗教故事,竟然讲得很有意思。

其中许四郎口齿格外伶俐,说话噼里啪啦,中间不打磕绊,跟倒料豆儿似。

张二郎又不同,他口齿虽一般,却极擅长模仿,学男学女学老学少,神态动作像得很。

都是人才啊沈韶光称赞邵杰“这样人物,你也能寻来,真是太强了”

邵杰不明所以,不就是两个口齿伶俐点跑堂吗他们从前在寺庙里跟着讲经僧,半点厨艺不会,想到跑堂总要口齿伶俐一些,故而买下了他们两个。

然后沈韶光就让邵杰明白了什么叫“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她先是把酒肆里菜名顺了顺,编了一段自己店报菜名。

烤鸡、烧鸡、炖鸡、白切鸡、炸子鸡,霸王别鸡;酱鸭、烧鸭、卤鸭、酒糟鸭、富贵肥鸭鸡鸭鱼肉、干鲜糕点、特色菜品,该罗列都给它罗列上。

让许四郎试了试,到底术业有专攻,虽然一时菜名记不全,但饶是这么几句,已经有点行云流水意思了。

明明是许四郎说得好,邵杰却赞沈韶光“小娘子很可以以后这一段就当成酒肆招牌之一,闲着没事就来一段,给来吃饭郎君添个菜。”

沈韶光笑“聪明脑袋总是相似”

两个商业互吹人哈哈大笑。

邵杰问沈韶光“张二郎放在另一个店里他口齿恐怕不如许四郎。”

沈韶光越发得意“张二郎也是干将,山人自有妙用。”

沈韶光干脆让他表演起了小品。只他自家表演不行,沈韶光从同仁坊店里抽了一个人、又有许四郎跟他搭戏,三人表演扶墙出沈记。

梗是后世已经玩烂了梗儿进饭馆,扶墙进去,扶墙出来。

张二郎表演这位食客是个嘴馋,与他搭戏阿窦扮演请他吃饭朋友,许四郎则是沈记跑堂伙计。

张二郎从阿窦说请他吃饭以后就饿着,饿得前心贴后背,扶墙进了沈记,然后就是许四郎开始介绍菜了因是为“立冬火锅节”准备,故而提到都是各种涮品。

介绍一个,张二郎便让上一份尝尝,然后便是夸张又逼真吃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