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女文豪+番外 三春景 877 字 3个月前

上班的时候连翘是抱着一套《海上归来记》去的,别人还可以,刘盈盈见了奇怪。不过转念一想,这是连翘第一次出书,兴奋之下特意看看有什么稀奇的。想她当初也是想当作者而不是编辑的,发了第一篇小文章在报纸上,那报纸也是看了一遍又一遍。

连翘却不知道刘盈盈是这么想的,只是好玩儿一样写了一篇小文——如果《海上归来记》卖的好,书商那里再版加印,就让把这个当作序言。

“今日乘船去报馆和编辑商议事情...作不在意:‘我看这书定价也不便宜,真的会有人买吗?’......”

非要说的话就和孟郊那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样,直白又功利。不过因为实在太过情真意切,几乎说中了每一个人的心事,竟然不显得鄙俗了。

果然,等到再版的时候这篇序加上去,引来不少人评论。

有人酸溜溜的,就说‘小人得志’。但是绝大多数都被连翘直白贴近的描述正中心中所想,大为赞同,说是‘真性情’。话又说回来了,出名要趁早,谁不想少年成名呢!

“要我说,这肯定是假的!”因为听说《海上归来记》再版中添了一篇作者亲写的序,许文华特意再去买了一本单行本。

没有人知道《海上归来记》的作者乔琏是男是女,年轻还是年老,什么样的出身。只能从《海上归来记》上寻找证据,认为是一个三四十岁年富力强的男子,既有阅历,又不至于没有豪情。

另外,鉴于《海上归来记》中对‘富贵’的十分了解,毫无穷酸装清贵的局促,大家猜测乔琏应该出身上层——为此他们积极的寻找佐证,就连乔琏这个笔名都拿出来说事儿。

琏是一种珍贵的玉器,在古代是作为宗庙祭祀时候用来盛放粮食的器皿。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礼器,而且是规格很高的礼器。用这个字做名字,说不定就是某个大家族将来要承祧家业的长子长孙。

怎么说呢,全错——连翘是一个年轻女孩子,出身中产阶级,完毕。

而这篇序言出来,似乎是做了一个完美的佐证。出名要趁早啊,这不就是说明乔琏确实年轻么!而且这么锋芒毕露的话,也侧面印证了确实是一个生活一帆风顺的公子哥儿。

已经有女书迷想刘明程不得,转而想乔琏了,认为乔琏写刘明程其实就是写自己——有经验的读者都知道,作者的第一本小说会带有很大的自传性,在主人公身上投注自己的性格非常常见。

啧啧,白马轻裘,宝冠金带的豪门公子哥儿,还是这般才华横溢锋芒毕露...谁不喜欢?

许文华虽然很喜欢《海上归来记》,但他本人是不承认这一点的。对朋友评论《海上归来记》作者乔琏的时候相当铁齿。

“呵,一定是一个年纪挺大,没有女人缘,至今孑然一身,动笔的时候要在屋子角落里暗搓搓想的人。”

他的编辑宋文静像看小孩子一样看着他:“文华,你不能因为乔琏先生先把你喜欢的第一女角配给了仇人,然后把你接下来喜欢上的第二女角拒绝,这就做不好的猜测。这些天和乔琏先生通信,看得出来他是一个颇有朝气的年轻人。对自己将来的规划也很清楚,务实又谦虚...”

许文华板着脸做了一个打断的手势,手指敲着《海上归来记》再版序言的那一页:“谦虚?这是谦虚的人该说出来的话吗?”

“年轻人谁没有一个豪情大发的时候。”随着交流越多,宋文静对乔琏的印象越来越好,说话非常向着她。

“乔琏先生这算是好的了,只不过抒发感慨,多一点年少得意。你不想想你当初,一炮而红之后说的什么话,活像天底下除了你许文华之外就没人了一样!”当初许文华这样表现自然得罪了一大批同行,宋文静不知道下了多少功夫给他维护关系。

哪个作者没几个铁粉,当时他得罪作者。这些作者要是有人心胸狭窄煽动粉丝,呵呵,此一时彼一时,那时候他许文华‘西湖客’的名声还没有名震天下呢!说不得就要被打压下去。

不管宋文静怎么说,许文华就是不愿意改口。一口咬定,乔琏一定是一个长相丑陋,脾气古怪的老光棍。另外还小肚鸡肠——不然怎么报仇写的那么好!一定是平常就计划这些来着!

......呵呵

不管许文华怎么想,《海上归来记》彻底在苏州打开了局面。一份嘉定县城地方的日报传播能力确实有限,虽然凭借良好的口碑在一些小说迷中评价很高,流传颇广,但在最广大的阅读群体中间远远比不上在苏州报纸上连载的小说。

而单行本就不同了,愿意出钱买一本书的人比愿意用铜板来一份报纸的人要少得多没错,可是这依旧是一个十分广大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