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页

预审警察再问道:“上个月12号晚上12点34分,你们有没有在苇子沟附近碰到一个俄罗斯人,或者是俄罗斯的船只?”

“……12点34分?!”

蒋明璞吃了一惊,他不知道警察是怎么知道这个精确的时间点的,殊不知,这是一种审讯的技巧,警方逼问嫌疑人时,会故意说出个准确到分钟的作案时间点,让嫌疑人自己绞尽脑汁努力回忆,从而给他们无形之中造成一种心理压力,让他们下意识觉得警察什么都知道。

果不其然,蒋明璞很快就破防了,他再次交代起来:“上个月12号不是我们三个轮的班,王老板手下的运输团伙一共有五拨人,三拨人在城外接应,两拨人在苇子沟下面负责接货。王老板是按照日子的单双数让我们轮班的。12号是偶数,所以是第二拨人去接的货。”

“第二拨人?他们是谁,你们知道吗?”

“不知道。警官,我们两伙人都是独立行事的,连运东西的小艇型号都不一样。”

听到这句话,监控室的林嘉点了点头,她看了几封苇子沟钓鱼者的举报信,怪不得现场目击到的小艇型号有大有小,原来是两批人轮流在这片海域走私。

预审警察继续问道:“那第二拨人接货的地点在什么地方?他们几点出海去接的货?”

蒋明璞老老实实道:“他们接货的地点和我们差不多,就在苇子沟东边900米的一个废弃码头前,一般是凌晨12点准时出航,夜里4点再开回来。”

林嘉立即看了看地图,苇子沟……废弃码头……离尸体的发现地不足一公里。

她根据这条线索推算起案子来:根据其余的恐bu分子所说,这个俄罗斯同伙是12号凌晨离开了大船,地点也在这个废弃码头附近。双方是极有可能在这里遭遇到的。

她想到了什么,立即和张闻涛打了个招呼:“队长,我怀疑这个码头就是凶杀案的第一现场。”

张闻涛点了点头,他也想到了这种可能,于是一个电话打了过去,让当地的派出所去现场核实情况。

十几分钟后,当地的所长亲自打来了电话:废弃码头上发现了一些干涸的血迹,还有几处搏斗痕迹,证明他们的推断是正确的。

!!!

案子审核到这里,在场的每个警察都兴奋不已。这么说来:袭击俄罗斯人的就是第二拨肉制品走私犯,十有八九就是他们抢走了军火没跑了。

但林嘉知道现在高兴还太早了,她想到了早上的婚礼袭击,于是让预审警察再问了一个问题:

“你们知道十年前王明明撞死人的那场车祸吗?”

“……”

蒋明璞的脸色一白,情绪立即激动起来:“警察,那都是王明明一个人干的,和我们两个没关系!”

一个“老同学”的恶意有多大呢?

接下来,警察马不停蹄提审了第二名嫌疑人耿铭阳,从他口里听到了这么一个关于嫉妒的故事:

十年前,18岁的刘征昊如愿以偿考上了警校,这可把刘家人给高兴坏了,刘征昊的父母特意举办了一场酬谢宴,邀请刘征昊以前的同学和老师参加宴席。其中就包括了王明明、蒋明璞和耿铭阳他们三个。凑巧的是,当时三个人也是坐在了一张桌子上。

同一年王明明高考落榜,都没达到大专的录取分数线,只能去工地搬砖吃土。再看看人家刘征昊意气风发的样子,和自己的落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王明明嫉妒得几乎要发疯,于是就跟他们几个道:“刘征昊这人看不起我们,我要给这小子一点颜色瞧瞧!”

当时,他们都当王明明在说玩笑话——却没想到,王明明居然真的把这句话给付诸实施。

几个月后,王明明再次邀请这两位老同学吃饭,酒足饭饱后,王明明开车送他们二人回家,路上刚好碰见了刘家妈妈乘的面包车——当时,刘妈妈赶集回家途中认出了王明明的车,就打开车窗打了个招呼,还亲切地邀请他上家里去玩。

王明明看到刘征昊的母亲,忽然脑门一热,脚下一踩油门,直接朝着那小面包车撞了过去……

事后,王明明对他们两人说了一句话:“哥们几个当晚和我喝了酒,按理说,你们也是车祸的同犯,你们要是举报我的话,那你们自己也跑不了。”

耿铭阳也觉得自己很冤枉:“我们哪知道王明明他这么恨刘征昊?他说只要一起喝过酒就是同犯,车祸死了三个,我们三个都要蹲大牢,我和老蒋实在是没办法,只好帮他隐瞒了下来。哪知道刘家阿姨没死,只是人变成了傻子。我们都以为一个傻子肯定不记事……”

警察再问道:“这王明明究竟为什么恨刘征昊?他们小时候有过什么嫌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