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页

陈署长答应了下来……果然是老钓友,就惦记着公家的鱼塘!

至于他买的这根鱼竿,最后还是当做奖励品一并塞给了周汇来——警察说话是要算数滴!

送走了周汇来,陈署长开始和她商量起来:“小林,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我觉得,这伙走私犯在走私途中,是有可能撞上那个俄罗斯恐bu分子的。”林嘉摊开了大连地图:“署长你看,这个走私地点距离尸体的发现地点很近,这是其一。其二,想要单枪匹马搏杀一个重达250斤的俄罗斯恐bu分子,一个人可能力量不够,搞不好是一群人一拥而上……”

陈署长点了点头,他也想到了这种可能性:

搞不好,这就是大连的一伙走私团伙,遇见了落单的俄罗斯恐bu分子,双方展开了一场火拼。

当天晚上,这三名走私嫌疑人的画像就转交给了大连市刑侦大队——

找人这种活儿不是海关总署的特长,还是刑侦办比较擅长办理这种大海捞针的精细活儿。

隔天一大早,林嘉回到了大连市公安局,张闻涛一看见她就笑道:“小林,昨晚陈署长打了电话给我,说你把南方海关的打击走私经验传授给了他们,结果一天之内就查到了二十多条走私线索,比得上半年的收获了……你真是帮了他们的大忙啊!”

林嘉笑了笑,她不居功自傲:“这都是s市海关警察想出来的主意,我只不过是借花献佛而已。”

“看看,警察功勋家庭出来的姑娘,这思想觉悟就是比一般的小年轻人要好!”

张闻涛竖起了大拇指,海关那边有了突破口,给这起军火案带来了新的破案思路。刚才,就连局长都亲自过来问话:海上走私的团伙会不会是杀害俄罗斯人的罪魁祸首?当然,现在情况还未知,一切都是猜测而已。

张闻涛也想听听她对这起案子的意见:“你觉得,什么人会是作案凶手?”

这是要考察她的犯罪侧写能力吗?

林嘉当仁不让:“抛尸案往往有个特点:远抛近埋。指的是:如果凶手杀人的地点离家近,凶手会选择就地掩埋尸体。如果离他家远,就会选择抛弃尸体。”

——一个人犯了罪以后,出于掩盖事故和心虚的心理,他往往会选择遮掩作案的证据。如果犯罪地点离家远,凶手比较放心警察查不到自己,会选择抛尸。如果犯罪地点离家近的话,出于害怕等心理,凶手往往会把尸体掩埋起来或者碎尸,直接销毁证据。

顿了顿,林嘉推测道:“凶手把俄罗斯人的尸体抛进枯井内,和掩埋尸体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不想让人察觉尸体的所在。而且事发地点离海那么近,凶手也没有选择把尸体抛进大海,也是害怕尸体腐烂膨胀后,会飘在海面上被渔船或者钓友发现……”

张闻涛点了点头,这是犯罪心理学的概念,他们一般调查抛尸案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这个特点锁定凶手家和抛尸地点的距离。

因此,林嘉得出了第一条结论:“这个凶手,或者说这一伙凶手,他们必定经常出没在案发地点,或者某个凶手的家就住在附近。”说着,她的目光落在大连的城区图上:“正因为如此,他们要把尸体处理得悄无声息,要么碎尸,要么寻个最隐蔽的地方掩埋,连抛进大海都不安全。”

“有道理。”张闻涛也顺着她的思路继续往下撸:“走私犯经常出没于苇子沟09号地区,凶手也可能住在苇子沟附近。抛尸点那口井不是一般的隐蔽,周围全部是荒芜的灌木丛,抛尸者肯定熟悉当地的环境,才能寻觅到这么一个偏僻的地点。”

“队长……听说抛尸的那口井所在地,曾经是个学校操场?”林嘉想起了宗卷里的记载。

“是。那里曾经是一所工人子弟小学的操场,隶属于大连本地的一家国企。十几年前,全国的工人子弟小学都合并到了公家学校去,所以那个小学和操场都荒掉了。”张闻涛寻思道:“我们查案的时候,也曾怀疑过:抛尸者以前是这家学校的学生。”

林嘉点了点头,她忽然道:“队长,可不可以查一下,当年在这所小学上学的孩子,现在住在苇子沟附近的还有几个?”

!!!

张闻涛一下子惊醒了过来,对啊,可以把走私案和抛尸案合并起来联想——凶手如果是出自那所小学的某个走私人员的话,他有可能是在苇子沟附近走私运货时,杀害了俄罗斯大汉,然后觉得这个地方离家太近,所以把尸体掩埋进了荒郊野外的枯井中。

这么说的话……这个人很有可能有两个特点——

1在这所小学上过学,或者是子弟学校教职工的孩子。2他家至今还在苇子沟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