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晋江正版

然而,云舟并不是普通的鉴赏师,他对瓷器的接触和研究超过了很多鉴赏专家,这次对方算是白费心思了。

青年仔细观察了十分钟便发现了仿品的问题,语调清晰地反驳:

“第一,清康熙青花釉里红真品为康熙四十四年郎窑烧制,釉里红发色深艳,仿品的颜色稍浅了那么一两分。

第二,腹部绘制漩涡状团花四朵,纹饰复杂,笔触极为细致,深浅有别,你这对的精细程度达不到,深浅太过刻意。

第三,底部的青花弦纹应于红色之中若隐若现,带了几分虚虚实实的触感,可惜这件的落笔太详实了,我猜测是后来画上的。”

青花釉里红之所以这么名贵,是因为青花和釉里红这两种釉色要在同一温度、同一条件下烧制而成。

但是两者所用的釉彩,一个是钴料,一个以铜为着色剂,烧制温度差别很大,要同时满足两个两种颜色的生成条件,需要极为精准的把控。

况且氧化铜在高温下很容易挥发,一不注意釉里红就烧飞了,成色之艰难超乎想象。

青花釉里红烧起来不容易,仿造也难,能仿造成这样确实不容易。

可不巧的是,云舟对于色彩极为敏感,对于整天调制的釉料更是,用颜料涂画和烧造的区别一看便知。

“你再仔细瞧瞧,我这里有两位知名专家的鉴定证书,肯定不会是赝品。”

男人皱着眉,仍旧摆出一副你鉴定错了的样子,让云舟都有些刮目相看,脸皮真厚,他都说得这么明白了。

这时候,杜老爷子嗤笑一声,“你说的这两位专家我都认识,要不要我现在联系他们?

老葛这几年身体不好,一直在疗养院修养,哪有功夫给你鉴定——”

中年人被说得哑口无言,在众人看好戏的目光中脸色铁青的离开。

他万万没想到这个年轻人的眼力居然这么毒,一眼就看了出来,背景也够深。

他们做了这么多准备,竟然一点作用都没有,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从那天起,云舟作为鉴定师的名气更上了一个台阶。

吴掌柜走到青年身旁,听到他正在耐心的跟一个中年妇女讲解,“您这对簪子是金质累丝花卉簪,年代大约在清后期。

整体保存比较完好,属于实用簪,纹饰相对简单,不如装饰簪贵重。”

中年妇女从来没接触过古玩,懵懂地问道:“累丝是啥,这簪子值钱吗?”

云舟耐心解释,“累丝是一种工艺,将金银拉成很细的丝,进而编制成各种网状的纹饰,进而焊接于器物之上。1

发簪看的是做工和重量,因为金银本来便具有不菲的价值。”

他将这对金簪放在称重仪上,“这件的质量比较轻,只有15克,而且当时的工艺提炼不纯,达不到千足金这样的纯度,正常只有80%。

综合来看,这对簪子的价格在两万五左右。”

中年妇女听到价格之后有点不满意,“那之后还能升值吗?”

云舟:“升值空间比较有限。”

中年妇女咬咬牙:“既然如此,今天就卖了吧。”

云舟将簪子收起:“好。珍宝阁统一按八折收购,也就是两万块。

若是两天内改变主意或者其他店出价更高,可以随时赎回。”

中年妇女摇了摇头:“不用了,我相信小舟老师的眼力。”

云舟眼眸弯成好看的弧度,“非常感谢您的认可,希望回去能帮忙宣传一下。”

接着麻利地拿出合同,助理在旁边拍照,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般,效率极高。

中年妇女被他笑得脸色一红,急忙道:“那是那是。我回去就告诉亲戚朋友,他们都等我的好消息呢。”

吴掌柜站在一旁佩服得五体投地。

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写在合同里的,但是普通人对于合同一知半解,被云舟这样一说,可信度又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他忽然觉得自己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几十年按部就班的看店、鉴定,有时候真要跟着年轻人多学学。

中午,还有十几位的物件没鉴定完,云舟贴心的给他们叫了盒饭,还附带一份热腾腾的紫菜蛋花汤。

吴掌柜发现自己又学到了一招。

一份盒饭十块钱,一百多块钱跟这些珍贵的古玩相比还不是毛毛雨,却获得了这些人的好感和信任。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可想而知,这些人回去肯定会卖力宣传。

厉害啊,他可从来不会想到这一点。

到了下午四点,云舟终于将所有物件鉴定完了。

他揉了揉酸痛的脖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

这样一刻不停的鉴定,保持着较高的精力和专注力,其实还是很累的。

有些人为了早点排上,6点就过来了,青年不好意思让他们久等,一般在7点之前就会过来。

从7点到下午4点,9个小时,去掉中午吃饭的半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在鉴定。

要不是他现在年轻,精力旺盛,否则真有点吃不消。

等到青年忙完,吴掌柜才跟对方说得上话,“辛苦你了,小舟。”

云舟笑了笑:“不辛苦,也是锻炼眼力。”

他现在的鉴定速度比刚开始那几天快了很多,也懂得有侧重点的讲解,不会冗余。

“对了吴叔,这里收来的物件有些价格合适的我就卖掉了。”云舟从柜子里拿出另外一沓合同,“就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