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页

陆清秋又拿起了粉笔:“正常情况下,通货膨胀不是立刻就会发生的,而是逐步扩散的。多余的通货投入市场后,首先受益的是直接或间接为我们提供产品的私营企业主,然后才传递到下一级的工人,之后再继续扩散。企业主这一阶层其实再食精咽细锦衣玉食也消耗不了多少东西,通常会把大部分资金用于投资再生产。这就相当于一道拦河坝,使得多余的资金不会立刻大规模涌入消费品市场推高物价,同时也使得基础产能得到提升,从而抑制了通货膨胀,所以孔总说一千万不会有大问题。

但对于这次这么大的计划,就不一样了。资金的超量倒是其次,关键是武器装备的生产对重工业产能的占用——过去企业主可以把钱用来投资扩大生产,而扩大生产就要购买机器设备,但原本生产机器的产能现在都转军工了,这让他们有钱也买不到啊!所以,这道拦河坝就失效了,射雕计划投入的资金会以比过去更高的比例涌入消费市场,产生更明显的通货膨胀。”

孔嘉谊对她点了点头,又转过头来对郑绍明说道:“就是这个道理。经济就是商品和服务的相互交换,抛开那些复杂的金融数学理论,实际上说白了很简单,钱多了,商品不够,那就要通胀了。你可以凭空变出资金来,却不能凭空变出物资来……说起来,我们用多余的钱去买,蒙古人直接去抢,实际上都是从正常运行的经济体中抽出一部分资源去,只不过手段高明点而已,想不出问题是不可能的。”

“果然不简单啊。”郑绍明叹了口气,又说道:“那么,最初阶段我们先不全力转产军工,而是优先用来扩充重工业的产能怎样?虽然开头会慢一点,但后劲总该会更足吧。”

孔嘉谊摇摇头:“有一定作用,但用处不会很大。因为重工业的发展本来就是重中之重,早已投入了大量资源了,但是先进工业发展受制于人才基础,不是说你投入资源就能有发展的,就是再多投一点,也只能锦上添花而已。”

郑绍明抬头问道:“那么先加大培养人才的力度怎么样?”

孔嘉谊笑了,作为从第一届管委会就在任的元老,他对于前后政策的了解可比郑绍明这个现任首席强多了。“培养人才同样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已投入了足够的资源,可是跟工业基础一样,不是有投入就有产出的。因为师资是有限的,质量数量都不够,你就是花再多钱,也不能凭空变出名师来。总之,发展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这么多年来全心全力培养人才、发展工业,到现在攒下的家底也就刚够你挥霍一把而已……”

“咳!”郑绍明立刻正色道:“什么叫挥霍?这是为了民族大计!”

会议室中诸人都会心笑了起来。

郑绍明干咳了几声,又正经地说道:“好了,困难都知道一定会有了,现在我们该想的是怎么解决困难才对。诸位都是世界上最精明的一批财政金融专家了,总不该一点办法拿不出来吧?”

旁边的周弘文这时举手表态了:“当然也不是没办法。水一定是要灌下去了,但我们可以尽量把它灌得均匀些。别等开战了再动手,从现在开始就增加订单,把保质期长的军资储备起来。另外还可以提前购办一批认可度高又不占用高端产能的物资,比如食用油、面粉、田地、房舍之类的,战时好让士兵用荣誉点兑换,减少现金的投放……对了,灌水之后还可以发行一批长期记名债券,把多余资金再吸纳起来,等未来再梯次释放出去。”

郑绍明听了眼前一亮,立刻竖起大拇指道:“不亏是周懂啊,果然有办法。你这样的人才,我看应该去管央行才对嘛!”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周弘文这些年来专注于运营立信银行,干得有声有色,尤其是服务好,隐隐有超越老牌的东海储蓄银行的苗头。但正是因为与这家商业银行纠葛太深,使得他竞逐联储局的位子时被警惕地劝退了,而现在若是得了郑绍明的支持,是不是又有希望了呢?

于是周弘文立刻趁热打铁道:“其实吧,我们完全不必对通货膨胀这么紧张。咱几个把它当洪水猛兽,是因为后世我们被它坑惨了,但现在基于白银的通胀和后世基于纸币的通胀可并不一样啊。纸币通胀就会贬值,但银元就算在本土通胀了,拿到外面去照样人人爱,后果并不严重。普通人见到银子多了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恐慌呢?”

郑绍明激动地差点就要拍桌子了:“对,我们完全不用这么束手束脚嘛。钱多了,经济会更活跃,更多的人进城,各行业产值也会快速增长,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啊!”

旁边几人立刻不屑地摇起头来,孔嘉谊刚要反驳,这时一直默不作声在喝茶的来自总后勤部的徐云却突然冒出来一句:“你们知道都江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