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页

韩松给他倒了一杯茶,又给狄柳荫添了一杯:“有道理,有道理,你这么一说,我还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我们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小目标要考虑,大战略也不能忘。嗯……当然,现在还是赚钱为上,有了钱才好说别的。只是我们在南洋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大可以先挑选一下,优先做那些最能兼顾两者的事,怎么样?”

众人皆拍手称快,然后叽叽喳喳玩起了头脑风暴,在纸上评估起了各项行动的成本、可行性、收益、局外影响等指标。半天过后,韩松拿着笔,开始总结了起来:“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做的事可以分为商业行动、军事行动、殖民……这词太有侵略意味,换个吧……建设行动三类,或者是三类的复合。

其中,商业行动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开着船到处低买高卖,赚取利润。这类行动成本最低,不需要建设基地、屯兵、移民,只需要带船来就行了,而且收益也不错,对外也没什么负面影响,正适合现在根基不厚的我们。

殖……建设行动则相反,投入大,需要费力招募移民,还得用大量的吨位伺候着把他们运过来,之后还得支持他们在当地搞建设,还得保护他们的安全……而收益要等到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体现出来,见效太慢。所以这虽然是利在千秋的事,但现在不太适合我们干,除非是有契机可以低成本获取移民,或者有重大利益需要建设行动来支持,才会考虑去做。”

听到这里,李涛举手打断道:“我记得后世有个词叫‘卖猪仔’来着,招募移民非但不用花钱,被卖的‘猪仔’还要倒贴船票,这是怎么操作的?我们不能学吗?”

听到这个,朱龙草起了兴趣:“这我知道。‘卖猪仔’这词比较难听,其实就是大陆的百姓活不下去了,只能去南洋找个生路,但是买不起船票,就跟船主借债买票,等到了南洋赚了钱再还债。但是船主自然不会慢慢等他还钱,而是跟他签订了卖身契,等到了南洋之后,再把他直接转卖给需要工人的南洋富豪,他再慢慢打工还钱给富豪赎身。这个过程剥削自然比较严重,十元的船票,最终工人说不定得还百元以上才能获得自由。但是从客观上来看,他自己有了活路、富豪有了工人、船主也赚到了运费,实际上是三方得益的事情。唉,我们这也就是说风凉话,个中辛苦谁人知呢?”

李涛歪头问道:“那……我们能学吗?”

狄柳荫皱了皱眉头:“此一时彼一时,恐怕是不行的吧。晚清的时候这个模式能行,是多种因素汇聚在一起促成的。首先,那时候人地矛盾已经过于尖锐,大陆上有大量衣食无着的穷人,有足够的移民来源;其次,当时‘南洋富裕’的信息已经深入人心,所以他们有意愿去移民;再次,南洋也有足够的产业可以承接他们,使得这个循环能完成闭环。这三个条件,现在一个都没有,我们怎么去学?”

几人沉思了一会儿,韩松开口道:“也不是不行……现在南宋虽然没有晚清那么穷,但是无地穷人还是有不少的;南洋虽然没有发达的产业,但至少有耕地啊,就算什么也不做,光种几亩水稻采一些野果也饿不死,像雉棍那样,穷人不是抢着来吗?唯一的问题,就只在于信息的不畅了,贫民无法得知南洋的情况,所以根本不会有移民的意愿,但凡有一口饭吃,哪里肯冒风险飘洋过海去海外闯生活?”

第442章 龙牙半岛

朱龙草笑了:“这就是文化部的事了,赶紧编段子编小说编新闻开始吹啊!就跟现在吹本土一样,把南洋吹上了天,那不就有人愿意试试了?”

文化部现在已经在各种报纸上和书籍上,潜移默化地鼓吹东海国的幸福生活。嗯,他们对此经验很足,一般不会直接吹,而是旁敲侧击从各种小细节透露出去,现在来看效果很好,黄岛胶西等海港经常莫名其妙多些外来人口。

但是狄柳荫很快发现了盲点:“等等,如果有人愿意移民的话,把他们引导去本土不是更好吗?为什么要流放到这边来呢?”

朱龙草拿着茶杯的手一下子停在半空中,无语了。

过了半晌,韩松摇头道:“哈哈,我看此事是无解了。算了,从长计议吧,能建设就建设,不行就先放着。其实这事,我看让民间来主导也不错,给他们随便发个开拓许可证什么的,让他们自募移民来搞种植园,我们也就不用两难了,反正我大宋几千万人口,移民来源足着呢……”

他还没说完,就见三人大瞪着眼看着他,最后李涛击掌叫好道:“老大,好主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