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页

“咳。其实没你想象得那么困难。”史若云打断了一下,“我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们想先听哪一个?”

全场发出一片嘘声,张正义笑道:“有什么就直说吧,别卖关子了。”

史若云站了起来,说道:“首先,好消息是,在历代官府的发展之下,税粮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处理机制,我们只要把粮存起来,每月卖给粮商一批就行了。粮食市价不高,对于农民来说种起来不太划算,所以他们除了种一部分粮食交税和自己吃以外,剩下的地大部分都种了经济作物。这就导致了官府的税粮占了供应城市的商品粮的很大一部分,所以我们很容易通过调节供给来控制粮价,在一年的时间里,维持每石一贯的批发价还是比较容易的,甚至还可以自己开粮店,去赚每石两三贯的终端价。”

张正义笑了起来:“看来是我想复杂了,那么坏消息呢?”

史若云叹了口气,说道:“这些粮食……是不能全都卖掉的啊。现在可不是粮食吃不完的后世,而是经常出现水旱蝗汤的旧时代啊!胶东也不是什么风调雨顺的福地,隔几年遭次灾是常事,别看这几年我们没遭过什么大灾,但一旦遇到,那可就不是在电视里看别人救灾那么简单了,是真的可能数万人衣食无着流离失所的!所以我们必须留下至少20的粮食作为饥荒时的储备。即使对于封建官府,这也是必尽的责任,而从我们这个不封建的官府的角度来看,20也只是个最低限而已。胶州现在有多少人,三十万有了吧?我们一年存个六万石,连一个月都撑不下去。”

众人听了,不由得都沉默下来,李如南更是偷偷抹起了眼泪。

张正义咳了一下,说道:“是这个道理,即使狠下心去不救灾,我们自己也得有粮才能安心。这个得做个长期的粮食储备计划,今年先按储备十万石计划吧。这样,可支配的就是二十万石,就按二十万贯计算吧,这样就能填补相当一部分财政了。嗯,陈潜,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收入?”

“哦,好的。”陈潜回过神来,翻开本子继续说道:“此外,还有胶州港口的关税收入,嚯,这个可不少。每年夏季南船北上时收取实物再就地发卖,虽然要与李应分享,但是根据以前姜家的数据,即使只有一半口岸,也可得近十万贯的收入。”

方迎波又皱着眉头发问道:“胶州现在是北方最大的口岸了吧?才十万贯?”

张船长插嘴说道:“我们得与李应竞争,税率上不去。再说了,听说南边的明州、广州市舶司一年收入也就百万贯级别的,咱这点小破港口,也不算少了。”

“唉……”方迎波看了看西南方,“以这里的潜力,远不该只有这么点啊。嘿,李应,嘿。”

第163章 扩张

1259年,3月16日,蓝村镇。

“咳。”张正义打断了他的幻想,“李应背后是李璮,要顾全大局,暂时不要有别的想法。毕竟时代不同,不能过多依赖关税,还是想想怎么利用胶州港这个优良条件,扩大我们的贸易吧。”

陈潜看了看他们,又继续说道:“说到海贸,今年形势不错,如果我们趁机扩大的话,估计会有十万贯以上的纯利润。这个和之前的关税加起来,算它们二十万好了,这就是第二大块收入了。”

目前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四十万,补足了大部分的支出,管委们的神情开始放轻松下来。陈潜继续说道:“最后,就是商社自身的收入了。刚才已经说过,目前没有部门间结算,商社提供给自己人的那些食物、被服等等都是不算钱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向外出售的商品,包括衣物、布匹、食品、木器、铁器、小商品、住宅等等。这个‘向外’出售,不光包括外部的居民,我们自己的劳工的消费额也算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