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页

而在皇帝周围则是坐满了随驾的大臣,前后车厢里也都塞满了正负责警戒的禁卫士兵,他们一个个手持火枪,腰间悬挂着手铳,虎视眈眈地望着所有人。

之所以将皇帝安排在倒数第三节车厢,完全是因为所有人都认为越是靠近火车头的地方越危险,因此越尊贵越安全的位置,都是在后几节车厢,因此伟大的皇帝陛下才只能屈居于吊车尾的位置。

说起来,皇帝这还是从北方乘船返回上海后,真正坐得第一趟火车,这对于已经经历过前世高铁动车的皇帝而言,也算是真正见了世面——因为他就没坐过这么慢的火车,时速大概只有十二公里左右。

用一句话来说,即便是马匹奔跑的速度,也能远远甩下火车速度一倍以上。

听上去似乎很耻辱,可是宁渝心里却是已经有了预期,因为早期的蒸汽机动力,最多也只能做到这个水平了,事实上前世的早期火车只有时速八公里,当时将时速十六公里当成了一个十分远大的目标来追赶……

因此,默默在心中吐槽了一下速度的宁渝,却又开始质疑起了价格来,他可不是那种不食肉糜的皇帝,像五两银子的票价很明显是普通人消费不起来的,在这个时代里,大概率只有真正的有钱人才能坐火车了。

对于宁渝而言,这并不是他所想要的,至少在公共交通上面,他更希望火车能够面向大众服务,而非只成为少数人的玩具。

第五百八十五章 铁路兴国

对于皇帝发自灵魂的拷问,刚刚成为大楚铁路局总管的杨永平不由得擦了擦脸上的汗水,他整个人都几乎快要跪在了火车地板上,低声低语地开始解释。

“回禀陛下,倒不是臣故意定价如此高昂,实在是火车一事靡费颇多,其中从南京到上海的铁路总长六百里,每里路大概需要四万斤的铁,算下来一共需要两千四百万斤的铁,才勉强足够铁路的花费,而这也只是铁路的花费,还没有算上火车本身……”

不由得杨永平不诉苦,实在是这个年头铁路真正是一个奢侈品和稀罕物,因为就在康熙五十九年的时候,全国的产铁量也才四千五百万斤左右,等到复汉军逐渐占据华夏诸省之后,大力开展采矿以及冶铁工业以后,铁产量很快就上升到了九千万斤以上,直到去年诸大铁矿进入全面投产之后,生铁产量才跃升到了一万万三千万斤。

可是按照铁路这个用料发法,宁楚所有的铁料也只能修建三千里的铁路,除了修建这条宁沪铁路以外,也就够修一条从南京到京师的京沪铁路,可是这样一来其他所有需要铁料的地方,就都只能干瞪着眼睛看着了。

说到这里,杨永平也只能无奈道:“回禀陛下,光是宁沪铁路所有的花费,包括生铁原料、锻造成本、运输成本,以及铁路修建工程还有火车本身花费,加起来都已经超过了一千万银元,若是在算上平日里的维护成本,只怕每人五元银元的票价,也只能保证在三十年内收回成本。”

没错,仅仅只是收回成本,都至少需要三十年,原因很简单,按照五元钱的票价来算,刨除掉运营成本之后,能够获取的利润只剩下了四元二角银元,而按照一千万元银元的投入成本来算,则需要在三十年内运载二百四十万人的客流量,每年也就是需要八万人左右。

放在后世的时候,每年运载八万人自然只是小事一桩,可是放在这个时代,在这个票价基础上想要运载八万人可不容易,意味着每天平均需要运载二百二十人到二百三十人左右……怎么看都是很艰难的事情。

杨永平心中也默默流泪,只收五元银元的票价,他真的已经是在做慈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