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页

至于士子们愿不愿意去的问题,那可就由不得他们了,于公而言,朝廷取士自然是为了教化民众,那么想不去那也是不成的,除非你放弃考试彻底不当官;于私而言,前往边地传播儒家道统,那可是堪比圣人传教的功德,你好意思不去?

“哈哈哈,国有一老如有一宝,首辅此言倒是妙极,朝廷科举法度原本不应再改,只是念在儒生读书不易,若是能通过此法谋得一条出路,亦是朕与朝廷法外施恩之缘故。”

宁渝脸上带着几分坏笑,这个坑简直挖得让人不得不服,想不往里跳都不行!

最关键的是,若真有那等不畏艰险前往边地的儒生,在经过边地复杂的环境考验后,其根本想法也能发生转变,不至于一味愚昧下去,倘若那些不敢去边地的儒生,要么彻底告别官场,要么就重新攻读新学,堪称是一石数鸟的妙计。

毕竟在这个年代里,读书识字之人本来就少之又少,若是一味压制儒生,怕是宁渝想要选取合适的官员都比较难,因此若是能够废物利用一番,似乎也不错了。

“李卿,你以为此策如何?”

李绂低头想了想,却是无奈道:“如此也可,只要能给士子们再留下一条路,想来他们也不会再这么闹腾下去的……只是臣依然以为,陛下绝不可小看儒家道统,它能够为历代君王所用,那是有其自身的道理。”

宁渝默然,他当然知道儒家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可以说中国能够始终保持着大一统的传统,儒家功不可没,倘若是别的学说,恐怕很难有这般向心力,而这种向心力在这个时代依然是不能缺少的东西。

“李卿的意思朕自然明白,只是眼下乃大争之世,有些事情朕也只能进行一番取舍了。”宁渝微微摇了摇头,继续道:“此事先就这么处理,教育部可将这个方案公布出去,传递给各省考试院,并在报刊上进行公布。”

“倘若这个方案他们再不同意,那么也就不用在管他们的看法了,国家大事岂能只顾一小部分人的道理?诸省考试院照常进行,选官授官亦不得拖延。”

宁渝其实从头到尾都并不担心士林的反映,毕竟后世里大清可是直接一道命令就彻底取消了科举制度,也没见士子们能做些什么,眼下他已经算得上够客气了,要是再不识趣,他宁某人手里的枪杆子也不是吃素的。

“是,陛下。”

群臣拱手应道,只是这番话依然让众人一阵感慨,因为这已经是板上钉钉了,旧有的科举时代算是彻底消失了,而将来的新式科举,恐怕也不会像过去那般一朝金榜天下闻名了。

毕竟甭管你考得再好,都得从基层实打实地开始干起,若是没有干事能力只会考试,那么这辈子也就是一个秀才,因为没有相应的政绩托底,根本连参加举人考试的资格都没有,更不用说走到更高位了。

宁渝心里想了想,决定不能这么便宜了士子们,继续道:“自即日起,凡是出现逃税漏税者,一律不得参加科考,若直系亲人出现逃税漏税者,亦取消其科考资格。”

众人听得有些目瞪口呆,他们几乎人人都想起了清初的那个一文不值探花郎,脸上便有些异色,不过倒也没有特别奇怪,毕竟士绅一体纳粮制度已经推行很久了,这个政策只不过是再次进行强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