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2页

京师防守是一个问题,但更大的问题是,太子私自调兵是怎样的一种行为?比起调兵和京师守军的多寡,这才是最大的问题,虽然陛下明旨令殿下总揽天下兵马,抵御建虏入塞,但并不表示太子可以不通过内阁和朝臣,就随意调遣京师的防御人马,太子这个行为,不但大胆,而且是擅权。

国朝三百年,从来没有一个太子敢像当今这么做事。

如果是一般督抚这么做,群臣早就骂翻天了,但面对大明储君,未来的皇帝,群臣虽然震撼,但还是有所节制的,此时,众臣聚集在一起,小声但却非常激烈的议论,虽然大多数人都对太子非常不满,但尚没有到口出恶言,直指“擅权”的地步,另外还有人猜测,太子殿下所为,会不会是因为得到了陛下的同意呢?

所以,作为太子近卫,此时站在宫门前的驸马都尉巩永固就成了众臣打听消息的目标。

巩永固非常清楚众臣的意图,不管是谁,试图向他靠近,拱手向他说话时,都被他脸色冷冷的摇头拒绝——一副休得多问,问我也不会说的表情。

一般朝臣是如此,连三辅蒋德璟试图向他问询之时,也毫不例外——辅臣都如此,其他人自然就不会再尝试了。

除了巩永固,昨夜刚刚进京,和太子殿下一路同行的领右都御史袁继咸也成了众臣问询的焦点,但袁继咸对调兵之事毫无所知,听到太子昨夜忽然调兵的消息,他比群臣更惊讶,不过不同于大多数朝臣的反对,因为曾经亲到运河边,深知运河防线的艰难,对于从京师调兵到运河,袁继咸内心里是支持的,但同时的,他对京师防务也很忧虑,一左一右,令他十分为难,而焦灼之中,更令他不安和担心的是,在太子忽然调兵的情况下,陛下会不会雷霆大怒,降罪太子呢?

更严重的情况,一旦建虏向京师杀来,京师有三长两短,运河之兵来不及回援,这天大的责任,怕就是落到太子的头上了……如果是那样,那可比运河失守的后果严重多了。

袁继咸震惊,惶恐……

袁继咸之外,兵部冯元飚和侍郎张凤翔也是被众臣问询的重点,尤其昨日朝议时冯元飚曾经提出向运河增兵,但被众臣反对,现在太子果真调动了京师兵马,向运河增援了,该不会是受了冯元飚的蛊惑吧?

如果是,那你冯元飚就是大明的罪人!

因此,很多朝臣看向冯元飚的目光里都充满了指责。

冯元飚老官吏,一生风雨无数,自然知道众臣的心思,不过他却也不解释,站在那里,老脸沉沉,只想着如何在陛下面前,为太子圆转?至于自身的安危,他一点都不在意,如果能以自己的官帽为代价,那怕是“下诏狱”,只要能保住太子殿下,陛下不重责太子,他也心甘情愿,甘之如饴了。

在知晓太子调遣了精武营和三千营出京后,很多朝臣的第一反应就是将出京的兵马再调回来,继续守卫京师,不过当知道太子不止是动用了京营戎政的大印,还动用了太子印玺之后,朝臣们却又沉默了,虽然太子不是皇帝,但却也拥有金口玉言的特质,太子用太子印玺发出的命令,虽然不等于圣旨,但却也有其神圣性,如果这么轻易的就被更改,那就意味着太子是乱命,等于是朝廷打脸太子,狠狠给了太子一嘴巴,那么,太子储君的威望和位置,就会受到严重动摇,而这,是和大明祖制,也和文官们一向的坚持所不符合的。

大明文官一向都是太子储君的最强捍卫者,从明宪宗到万历立储,一直都是如此,捍卫太子已经成了文官们的一个神主牌,今日难道是要改变吗?

太子所行,虽然莽撞不可理喻,但太子去年开封和击退建虏,都是卫国的大胜,只因为私自调遣京师人马,就要将他的威望,打落在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