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页

陆宁笑道:“我和新遣来的乡史是朋友,如果里正处事不公,乡史可向县司申诉,你应该有所听闻?”

乡村一级架构,陆宁自然考虑了很久,毕竟,这是通讯不发达年代的大难题。

而且,如果皇权真能延伸进乡村,动员力到乡村,其实以中国大地的人口来说,便是在现今冷兵器时代,正常情况下,本也不该输掉任何战争。

前唐,设村、里、乡,村落自不必说,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也就是说,由五百户人家,组成一个乡。

五个里正共同管乡务,而且,里正还会轮流去县衙执勤。

甚至给过里正审案断案的权力,但很快就将司法权收回,因为里正往往是强盛宗族的族长,根本就不可能秉公办案。

正因为这些里正都是本乡本土的乡绅,不管谁做天子,对他们来说,世界没什么不同,乡村从来是一潭死水,皇权难以触碰之地。

而且就算在江北,因为战乱,乡绅们大多受到冲击,但时间长了,大的宗族总还是会形成,乡村之事,总还是这些宗族才具有真正的统治地位。

但是,如果说乡一级设官吏,而且是流官,也就是异地人来做乡令,定期流动,那又不妥。

每个乡都配备一个乡令加一堆胥吏的话,以现今生产力,财政负担太大。

如果仅仅配备乡令一名,那在乡村,还不是要被这些乡绅左右?而且,出什么问题,乡令都是背黑锅的,就算不出问题,等乡令将本地情形真正吃透,怕也要个几年功夫,离被调离也就不远了。

陆宁思量了好久,从去年时,开始推行乡史制度。

还是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五个里正管理乡务,但每乡,派乡史一名,乡史严格来说,更像最低级别的御史,不管具体事务,但所有乡务都会参与,就是旁观,如此,也不怕里正们给穿小鞋将黑锅砸过来,而如果里正们行事有什么偏差不公,乡史便可向县司申诉。

乡史由所在乡每年出十石米供养,县司每个月两贯月料。

乡史的来源,便是每年中举的举人又暂时没被司衙收录者,便可自愿向道署报名,由道署分配,基本都不会在自己的州任职。

如此,乡史在乡村熬个几年,进入司衙的几率会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