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页

“啊?”

“各位也晓得,江浙的土地单论亩产,可比我们这边高多了。一个农夫若是自己有个一两亩地,再租种个七八亩,就敢供家里一个孩子念书的。可为什么这么高产的土地降了地租都没人种了呢?当然是因为江浙那边现在建起了大量的工厂。据闻,那里的工人一般每月都能拿到三到五块银元,如此算下来,一年就是35~60块。江浙那边的土地一般亩产顶天也就三石。十亩地一年精心打理,大约收入60块。交租、缴税后,大概能剩25块左右。你们说,这五成地租,谁还愿意种地?便是地租降到三、四成,这收入也只有30块上下。距离工厂的工资还差着一大截呢!更不用说,十亩土地,需要夫妻二人共同精心操持,而在工厂做工,只要家中男人一人就行,而做妻子的,还可以再做一份工了。

换到我们山西,由于亩产只有江浙的一半甚至更少。所以十多年前,太孙大规模推广土豆等高产作物前,我山西的农民要租种三十亩以上的土地才能温饱。而我山西地狭民稠,良田根本不担心租不出去,所以这地租当然可以很高,五成?我知道的,你们的庄子,甚至都有收到六成五的!如此算下来,你们的佃农,一年到头,估计能够挣到15块左右吧?这个收入,只能是勉强维持温饱,别提什么供孩子念书了。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蒸汽机的出现,使得各地工厂如火如荼的建设了起来,朝廷大量修筑公路、铁路,建设水泥厂、钢铁厂,也需要大量的劳力。百姓们又不傻,明明在这些工厂可以挣到几倍的收入,他们为啥还要苦哈哈的留在土地上给你们做工?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江浙现在出现的局面,最多一两年之后,就会在我山西逐渐的出现。而现在台湾知府孙传庭在我山西大力招募百姓移民台湾,只会加快这个速度。因此,在不远的将来,土地租赁真的没什么利润了。相反,若是事情再这么发展下去,只怕我们要把地租降到两成以下,只求这些产出能够缴纳朝廷赋税了。

各位,前面我说过,低买高卖的行商行当,会面临新的商人的挑战,而我杨家负担太重,难以应对。而现在,想来各位应该明白,靠种粮食,也是撑不起这个家了。我们必须转型到实业中去!”

第474章 天启矿业改革

大明是有‘冶税’这个税种的。从这个税种就可以看出来,对于采矿,大明并没有搞一刀切,完全的要求官营。

事实上,除了金银矿严禁私人开采(偷采、官商勾结的盗采也很多),以及朱由栋之前,盐矿名义上也只能官营之外(私盐极为泛滥)。如铁矿、煤矿等,都是允许私人资金进入的。到了万历年间,如北京的门头沟煤矿,已经全部是私人矿产,其出产供应京津地区所有民户的生活用煤绰绰有余。而大名鼎鼎的南直隶濮万业钢坊,更是击垮了好几家大明国营的炼钢厂。

但是煤、铁矿允许私人资金进入后也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便是税率过低。如煤矿,当年老朱建国的时候,说小民每天生火做饭都要用煤,所以把税率定为三十税一。即便是铁矿,老朱也说农民需要农具,因此定了个十五税一——这也是按照生铁产量制定的税率。而在21世纪,铁矿石的资源税差不多就是十五税一。这么算下来,大明如果是按铁矿石的产量来收税,那税率估计是五十税一甚至更低!

在14世纪,国家的收入项目比21世纪少得多的情况下,还制定这么低的矿税,只能说,老朱在心怀百姓的同时,真的不太懂经济——不要说21世纪了,在公元11世纪,北宋的铁矿也是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怎么征税呢?按生铁产量征税,五税一。

如此低的税率,使得国家在矿业上得到的好处极少,还间接导致国营铁厂的倒闭——民营钢铁厂的利润太丰厚了,国营厂的工匠乃是管理人员都被撬走了。

但是,国营厂倒闭或者因为人才流失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后。民营厂的产品并不能替代以前的国营产品提供给军方——大明对钢铁的需求量很大,光是挣民间需求的钱就已经坛满钵满了,为啥还要投入巨额资金做军品呢?

所以,大明早年朝纲严整,户籍完备的时候,国营厂的工匠还在老老实实的给国家做工,那时候明军火器质量还算不错。到了历史本位面的万历、天启年间,国营厂要么倒闭,要么产品质量严重下降,再也拿不出合格的军品了。

无序的民间资本介入矿业,除了让国家获利极少,加速国营厂倒闭或者质量下降外。还因为大明对民间资本进入矿业是采取的‘默许’制度。也就是说,国家没有明确产权,法律不保护这些民营矿主。这自然的会导致官商勾结、黑恶势力滋生……

以前朱由栋改革盐政,一方面是真的缺钱到了极致,一方面是盐政作为国家统管得最严的部门,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而在盐场私有化后,国家盐税直接翻了数十倍不说,盐的质量上来了,盐价下降了,私盐也基本绝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