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页

说完了漕工的问题后,许弘纲话锋一转:“各位,除了漕工需要安置,军户的安置也迫在眉睫。目前,我大明有旧式战兵八十余万,连带其家属,一共是三百一十万。诸位,因为军黄册尚未重新清点、重建,所以户部预估,待得曹帅北征返回,重新清点军黄册后,实际所得人数,估计在四百万左右。”

这番话一出口,兵部尚书王象乾挑了挑眉毛,但终究是没有说话——各地卫所的军官其实跟民间的士大夫差不多,还不是大量隐瞒人口。老许方才说的已经很客气了,按照他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若是真要按照前些年皇上重建民黄册的认真劲搞,只怕军黄册的人口会膨胀到五百多万。

“在北征结束后,按照皇上的旨意,朝廷将削减北方九边重镇的驻军。计划将战兵从五十万减少到十万。目前,九边重镇册子上的军户有一百九十万。战兵减少了八成,军户也会减少八成。那就起码又涉及到一百五十万口的迁徙。加上漕工及其家属,也就是说,从今年开始,五年内,户部要迁徙两百五十万以上的人口。今年是第一年,户部的计划是至少要完成三十万人口的迁徙。”

如此事情,无须强调,当然是国家重中之重的大事了。

九边重镇的军户不用说了,常年和蒙古人拉锯,就算不是战兵,这里的老弱妇孺也是相当有战斗力的。而两淮地区呢?历史上南北割据,南方政权虽然一般都定都于长江以南。但是在国防上,基本都是靠着两淮地区的兵源才能和北方对抗。

所以,这次动的,都是民风彪悍,战斗力强的地区。这要是一个不小心,激起了大规模的民变,整个国家都要地动山摇。

“众卿。”就在众臣心情沉重思索的时候,朱由栋开口了:“九边、两淮百姓的迁徙,势在必行,大道理,朕就不多讲了。按照朕和诸位阁老以及户部、兵部、工部商议的结果。天启三年,先试着迁徙三十万。这三十万里,海运方面,要吸纳五到六万人。各地的工程队,以及修建公路、铁路配套的水泥厂、炼钢厂等,要吸纳五六万。剩下的,计划全部安排到台湾府以及中南五州去。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也是涉及到我大明长治久安,乃至新纳入领土能够迅速的汉化,进而成为我大明稳定的固有领土的大工程。众卿,各部,务必要高度重视,精诚团结,不惜一切代价,将此事办好。”

“臣等领旨,敢不尽心竭力!”

第461章 进入铁甲时代(一)

天启三年二月,春寒料峭时。天津港。

朱由栋带着兵部、工部、司礼监、御马监、东厂、锦衣卫诸多部门的一众官员,以及方山的许多师生,大明军方的诸多经年老将齐聚在这里。当然是来观看大明的两艘铁甲舰的试航。

不过,在这热烈而满怀期待的气氛里,也有一点那么异类的存在。

“皇上,行不行给臣一个准话啊。臣有了消息,才好回去办事啊。”

一众绯红色高阶官服的身影中,一个身着青色中级官员服饰的男子显得特别的岔眼,此刻的他,虽然难掩倦色,但是双眼仍然非常明亮。双手更是胆大无比的拉扯着朱由栋的袖口:“皇上,臣要求也不多,十万,第一批就十万。这可算是循序渐进,稳得一比了吧?”

“我t~!”能够对着朱由栋说出如此有穿越者风格语言的官员,毫无疑问,只能是方山系出身,现任新加坡州知州的李嘉了。

这家伙十二月初从新加坡出发,一月中旬抵达北京。然后就听说朝廷准备今年组织三十万人口迁徙。大喜之下再去一问,结果是十二万分给海运和工程队,剩下的十八万中南五州与台湾府平分。大失所望之下,他赶紧靠着师生关系求见了朱由栋,一开口就是:皇上,这十八万人我们新加坡全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