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页

“朱由栋!”

就在兄弟两人迅速拉近感情,其乐融融的时候,一个面色青灰,头发都有些花白的中年人喊住了他。

“孩儿见过父亲。”

父子俩步入一间偏殿后,朱常洛道:“说吧,这时候你回来干嘛?”

“父亲!孩儿马上就要出征了,临走之前,不该来和父母、各位姨娘,弟弟妹妹们告个别么?”

“哼!太孙殿下,这些年,你做得好大事业!孤这个太子每天满耳朵都是你的消息。你还要折腾到什么时候?需知,此时福王已经彻底服软,孤不需要你学宣宗皇帝对抗汉王那样各种做事!”

“父亲,孩儿从来没有把福王当做对手。孩儿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这个民族!”

“去吧去吧,为父懒得听你这些胡言乱语,你要记住,为君者,要信任臣子,垂拱而治。你的种种言行,伤了太多臣子的心,如此下去,将来何人能帮你治理这个国家?”

走出慈庆宫,朱由栋很是无奈的望了一会天: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啊~~

大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十一月十五日,朱由栋、杨镐、杜松等人再次陛见后,率领三千京营将士自北京出发,直驱山海关!

第163章 山海关定方略(一)

1611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朱由栋一行抵达山海关。

平时驻扎在北京的京营当然是跟着朱由栋从北京出发,蓟镇、宣府、大同等地军镇的部队,自然也不用到北京会齐。而南方的横海卫、四川镇等部队,自然是通过海运北上。所以,除了辽东镇本身的部队外,其他部队的聚齐地,一开始就是定在山海关。

北京兵部在九月就已经发出命令,要求北方各军镇抽调兵马向山海关前进。但是受限于大明目前奇葩的后勤制度,所以,朱由栋因为要出征的名头,在北京城里整整浪费了两个月。但是当他到达山海关的时候,居然还有部队没有抵达。

“殿下,杨经略,杜帅,据末将前日收到的消息,太原镇的部队已经到了居庸关附近,大约还有五六日便到。宁夏镇的部队还在宣府的怀安卫,至少还有二十天的路程。”

“呃,殿下恕罪,本朝军镇兵移动到他处,这规矩是有些多,所以不是儿郎们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