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页

第一、缓解国内的粮食危机,避免农业大规模破产;

第二、干掉奥斯曼帝国,提前解决下一次普俄战争中的敌人;

第三、通过胜利恢复军心士气,摆脱普俄战争带来的阴影;

第四、扩张势力,建立君主威望;

……

要达到以上目的,准备工作自然是少不了的。沙皇政府已经输不起了,亚历山大二世本人更是输不起。

大规模的军事准备是骗不了人的,随着俄国人的行动,普鲁士、波兰、奥斯曼帝国也跟跟着动了起来,硝烟在欧陆弥漫。

威廉一世想要火中取粟不假,可是在战争打响之前,谁也不敢保证俄国人会不会是虚晃一枪,调头对着他们来。

普鲁士的家底不厚实,只要一次失败,就会万劫不复。柏林政府赌不起,只能跟着备战。

反倒是作为主角之一的奥地利,没有太大的动静。这不是弗朗茨自傲,主要是他根本就没有准备一口气干掉奥斯曼帝国。

俄国人愿意卖力打,弗朗茨也不会反对,反正维也纳政府提供的战略物资就那么多。奥斯曼人总不可能面对十几万俄军,连半年都撑不住吧?

要进行主力决战,不是弗朗茨看不起奥斯曼帝国,这个年代的苏丹政府还真的不行。

最近这些年,为了巩固政权,奥斯曼帝国内部就没有太平过。政府内部权利斗争不断,改革派靠着血腥暴力打残了政府中保守派。

这还不够,分散在民间的保守派实力依然强大,这些势力通常都披上宗教的外衣,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改革派的改革确实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并没有解决内部的民族矛盾。奥斯曼帝国内部的希腊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斯拉夫人都想要独立。

这里面固然有外来势力的推动,把民族主义传播了过来,更多的还是内部民族不平等导致的,主要问题还是在宗教上。

一个浑身上下都是漏洞的敌人,弗朗茨自然不担心了。反正他已经决定从中东地区慢慢蚕食,就打一次长时间的消耗战,或者说是一次实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