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页

翻回封皮看了看,是东南医馆通报的材料。标题写的是:“廉价祖方治愈数年中风沉疴”!内容写的是东南医馆新任医正左忠少阳,使用每剂药仅二三十文的祖传秘方,替牛把式治好了患病长达两年的中风偏瘫。如今牛把式已经能下地自由行走了。

何泽脑袋立即翻江倒海地倒腾起来。

整个太医署只有他何泽知道,这位左少阳是权臣杜淹亲自推荐参加医举的。能得到这种殊荣,要么是心腹,要么是很有来头的。左少阳的背景何泽知道很清楚,只是一个合州的小郎中,当初战乱,因为拥军,曾获得了赵王爷李元景的嘉奖。此外没有什么来头。杜淹亲自推荐他,肯定不是看在赵王爷面子上,因为赵王爷如果要推荐左少阳,他自己便可以直接推荐,用不着拐弯抹角通过杜淹来做这件事。所以,左少阳很可能是杜淹的心腹之人。

现在,他到了东南医馆没几天,东南医馆便报上了他这么一个很有震撼力的医案通报。说不定便是杜淹的人暗中给东南医馆的人打了招呼的。要不然,东南医馆廖医监那个势利眼,绝对不会随随便便就把新人往上推荐的。就算这新人真的有什么秘方治好了大病,在廖医监眼中,也是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而现在左少阳去了没几天,便报上这样一篇文章来,只能说这老家伙得到了杜淹的点拨了!

他却不知道,廖医监不是得到杜淹的点拨,而是被萧芸飞用永嘉公主的名号威胁了,以为左少阳是永嘉公主的人。

何泽自以为想通此节之后,便开始琢磨这件事该怎么办了。按照常理,下面报上来的文件,他看完了扔一边就行了,觉得好的有价值的,才会往其他医馆转发,特别好的,才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太常寺领导审阅。但是,这必须非常有价值的或者大有来头的文章才行。而这一篇报告,便具有了这样的价值。

唐朝没有什么学术刊物,想写学术文章只有两个途径,要么自己掏腰包出书,要么通过衙门公文形式转发。前者因为印刷术和造纸术跟不上,所以对于一般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后者,要以公文形式转发,则是一种难得获得的高级待遇了,只有那些有声望有名气的老大夫才有这种荣耀,而新近后学特别是刚刚到岗的这些小年轻,一般是不可能享受这个待遇的。

当然,如果这个小年轻有足够强大的后台,那就另当别论了,做何泽眼中,左少阳便已经具备了这种条件。

唐朝太医署相当于现在的卫生部加皇家医学院加首都医院的角色,不仅有医疗功能,还负有领导全国各地州县医学的职责,有指导下级医馆业务的职权。

太医署以自己的名义转发下面上报的医学文章,可分这样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就在太医署内部传阅,第二种是转发到京城太医署直辖的五个医馆,第二种是转发到京城所有医馆,最后一种,是对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章,则可以转发全国部分州县甚至所有州县的医馆和医官,并同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太常寺。

当然,最后一种是相当露脸的事情,没有一般的关系是绝对不成的。当然,文章本身也必须要有足够的学术价值,要不然,转发下去让人笑话,那也是不成的。

第436章 往事须回首

这篇关于左少阳用廉价药物治愈中风多年病患的报道,从学术价值上看绝对是超一流的了,也绝对是具有轰动效应的,可是,作为太医署的最高领导太医令,他当然知道手下这帮人的德行秉性,写这篇文章的,便是一个溜须拍马欺上瞒下打压同僚的十足的马屁精,他写的文章未必可信,如果贸然上报太常寺并转发全国,一旦引起了太常寺诸位大人甚至医官最高领袖尚药奉御的重视,亲往核查,而这个事情又并不存在或者被显著夸大,惹人笑话倒也罢了,若被杜淹的对手拿来当打压杜淹的事情深究下去,到时候恐怕难逃失察的罪责。

所以,这件事既是一个溜须拍马讨好杜淹的机会,又是一个挑战,一旦弄不好,只怕祸及自己。必须从长计议。

是否下去核查一下呢?不妥!这样一来,明显给人不信任的感觉,要让左少阳知道了,只怕又惹他不高兴,捅到杜淹那里,又是一桩过错。他却不知道左少阳现在根本跟杜淹说不上话。这种事情,往往是越神秘越不知道就越往高处厉害处想。倒教这何泽左右为难起来。

何泽坐在交椅上,拿着这份文章,思前想后盘算了好半天,决定还是谨慎从事为好,先不动神色,按平常公文先转发京城五个太医署直属医馆,看看动静,若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各医馆肯定会组织前往学习取经,根据反馈情况,看看是否真有其事,那时候再决定是否上报并转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