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页

特劳恩听出来了,这家伙搞了半天就是来推销冲锋枪的,不过这种枪意义重大,国防军弱小后勤用不起,但德国还是可以支撑的,立刻问道:“不知道这种冲锋枪要多少钱一支呢?”

“100美元。”

杨秋刚喊出这个价格,身后的蔡锷就眉心直跳,身为副总参谋长后他能知道的事情多了很多,这种连名字都没有的冲锋枪造价不过20民元带还2个20发空弹匣,除了弹簧是进口外其余连最简陋的机械厂都能造,杨司令一开口居然就将价格提高十倍!

连特劳恩听到这个价格都皱了皱眉,杨秋见状又加了句:“连同全部制造技术。”

特劳恩也不傻,不过对这批枪还是蛮感兴趣的,毕竟从之前从他手里买到的通气管、迫击炮、掷弹筒和新式75毫米野战炮等等技术都让德国获益良多,远超实际价值,但总不能不拿钱当回事,立刻表示如果能下降到100万美元,德国就愿意买下全部冲锋枪和生产技术。

“150万美元。”杨秋“痛苦”的咬咬牙。

第二七十二章 条件

检阅完参演部队提前离开青岛时,杨秋连名字都没改直接定名斯登冲锋枪后,与特劳恩达成了出售三万支的协议。

60万民元变成300万(150万美元),军火的确是世界上最赚钱的生意,只可惜工业实力不足为了不耽误本身装备足足花了两年时间才凑出这批斯登,二战时英国靠小工厂一年就几十万,差距之大连他都有些意兴阑珊。还好有技术概念优势,工业能力越是完善资料机的作用也就越大,就比如现在可以提前制造出结构简单的斯登,可以抢到迫击炮、2hb重机枪、掷弹筒等等专利权,等到英法陷入泥潭后这些专利就将发挥极大作用。

对了!

冯如来电了,经过一年不间断的严苛测试,250马力的依斯帕诺·西扎v型发动机升级版终于完成,依靠资料机不仅硬生生将国内发动机制造技术拔高一截,更锻炼出几十位专业人才,从这月起重庆和汉阳将联手以每月三十台的速度批量生产,加上75马力车用发动机,两个集团的发动机厂每月可以制造120台各类汽油机,虽然比不上欧美一月几千台的规模,但总算扎根了。

v型技术必须立刻派人去注册专利,这可是巨大的摇钱树,星式发动机和更大马力水冷发动机也要提前研制起来,杜拉铝虽然出于预料提前出现,但超硬铝也需要马上研制起来,内燃机虽然突破了,但小水管锅炉和蒸汽轮机还必须加强,这可是未来数十年大型舰船的唯一动力选择。

杨秋想得入神了,没注意到蔡锷有些皱眉,虽然赚取了足足五倍的利润,光是税收国家就能拿到一百万,但这批枪出售给德国后将来会不会流入第三国手中反过来威胁自己呢?而且要是能组建起两个全冲锋枪的旅,就算日本来打胜率也能高很多吧?

他这些话让杨秋步履一顿,脸色忽然有些不好,倒不是因为出售冲锋枪会导致将来会扩散威胁到自己,资料机里有的是更强的40、索米和波波沙,要不干脆5也行,让他忧虑的是三万支全给德国似乎……太强了!记得一战最后时刻的鲁登道夫攻势中德军凭借三千支18就差点杀入巴黎,现在自己一下子给3万!以德国的工业水平不消半年就能增加一倍……几万冲锋枪!再加迫击炮、掷弹筒和提早三年出现的g815重机枪……

法国能挡得住吧?!

要欧洲多流血没错,要是像二战那样早早巴黎就没了,可真哭都没地方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