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1页

自从蒋知青走后,村学堂的教学压力越来越大了,女婿跟马知青勉强还能支撑了基础教育,但孩子太多了,两个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何况,马知青还怀着身孕,不宜过度劳累,相当于现在整个学堂的重担都压在他家女婿的身上了,这段时间,他几乎早出晚归,很多事情都被他一个人包揽了。

看得他这个当爹的都有些心疼了,更别说他家闺女了,甚至连她生产后坐月子,女婿都没什么时间陪着她。

可从上个月他就开始向公社反应问题了,毕竟他们临海村的学生算是周围十里八乡入学率最高的了,几乎可以说是,全村的孩子都在就学状态。

这个规模,再怎样也足够达标申请老师下乡支教,但到现在为止,上面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复,他多次询问也是一个答案。

“哎,不外乎就是说,县镇上的老师都不愿意到乡下来当老师,而且现在教师资源也很稀缺,所以一直没有合适的老师。

如果老师这块一直得不到安排的话,那咱们村的孩子,就只有去镇上的小学就读了,只是那样的话,孩子们就要一大早赶路上学了。”

虽说农村的孩子没那么娇气,但精力还是比不上成人啊,那么累了,还如何更专注的学习?而且他们村孩子们的年龄也是参差不齐,小的也才五岁左右。

要是天天走上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去上学,这长时间消耗的精力,也不利于孩子们的身子骨啊。

哪有在自家村子上学方便啊。

可眼下,这学堂就面对着一个极大的生存问题。

他们临海村最有本事的就属明生俩口子了,所以他只好厚着脸皮来询问帮助了,希望他们俩能有好的解决办法。

秦明生皱眉,“要不以咱们村的名义,对外发布招聘信息?”

慕伊人摇头,“那也治标不治本,在有所选择的情况下,换做是你,你是愿意当个体面的城里老师,还是乡村老师?”

“”秦明生沉默了。

这是一个很现实,也很人之常情的事情,同样是老师,也会有身份上的差异之分,除非有人是真心热爱教育事业,愿意为乡村教育做出贡献,否则,不到不得已的情况,谁愿意下乡来支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