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六章:焕然一新的县城

太监哪知道这些,只能低着头默不作声。

文帝赶紧把宰相邓禹还有三公九卿都叫了过来。

“这奏章上所说之事,可有查实?”文帝沉声问道,他其实有点怀疑,益州刺史是不是拿了秦家的好处,在替秦浩扬名。

然而,宰相邓禹却直接否定了他这个想法:“陛下,此事已经查实,荣县的确有五万在籍户,且实际数量远远不止,还有大量非户籍百姓常年滞留荣县。”

文帝惊讶之余又有些疑惑:“哦?这是为何?”

“陛下可还记得瓷器?”宰相邓禹下意识的看向秦放。

文帝闻言目光也落在了秦放身上,点点头:“自然记得,当初还送给了寡人一批。”

“陛下可知如今这荣县瓷器已经畅销天下十三州,甚至就远销西域各国!”宰相邓禹说到这里语气有些冲。

文帝惊讶的再度看向秦放:“秦爱卿,可有此事?”

秦放躬身道:“回禀陛下,确有此事。”

“这么说,现在就连西域各国都在用这白瓷?”文帝举起自己常用的茶杯,乐呵呵的问。

宰相邓禹站起身冲着文帝躬身道:“陛下,臣以为,此举乃是与民争利,大为不妥,应当取缔。”

秦放当即站起身正面硬钢道:“陛下,臣以为邓相此言大谬,荣县如今二十余万百姓皆因瓷器过上富足日子,如何是与民争利?”

文帝还没来得及插话,宰相邓禹就反驳道。

“你这是巧言令色,荣县二十余万百姓与天下百姓相比孰轻孰重?自从瓷器诞生,天下有多少陶器、漆器工匠失去营生,有多少百姓因此败了家产?荣县周边郡县又有多少人口流失,秦大司农可是要徇私枉法吗?”

秦放挺直胸膛,沉声喝道:“秦某不过就事论事,何来徇私枉法?邓相可知,荣县去岁一栽,上缴的税收有多少?整整足足三万万钱!瓷器的畅销的确让一部分陶器、漆器作坊关闭,可那些工匠基本都去了荣县,真正损失的不过是一些商贾罢了。”

“至于荣县周边郡县的人口流失,不过是人往高处走罢了,何况荣县吸纳的人口也并非全都是在籍人口,还有不少山中隐户,陛下不妨看看益州全境的总人口这两年是不断增加的,这边是明证!”

宰相邓禹还要争辩,却被文帝打断:“秦爱卿,你刚刚说荣县去岁上缴税收便有三万万钱?可属实?”

也难怪文帝如此重视,要知道东汉初期,一年的财政总收入也不过90亿钱,三万万钱就是三亿,一个县上缴的税收就达到了整个东汉的三十分之一,这是多么恐怖的数字?

秦放傲然的看了宰相邓禹一眼,躬身对文帝道:“陛下,臣不敢妄言,这三万万钱已经入了国库,半分不差!”

文帝一听就开心了,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各项基础建设要钱,赈灾要钱,平定叛乱也要钱,能够有多一个财源,他自然是高兴还来不及。

“秦爱卿,荣县是如何收取如此多税收的?”文帝好奇的问。

秦放重新跪坐对答:“回禀陛下,这些税收乃是荣县的商税,只要是在荣县境内签订商业契约,并且完成交易,都会采取十抽一进行收税,而这部分税收除了部分被荣县用于建设之外,其余都上缴了国库。”

宰相邓禹再度插话:“陛下,此举大为不妥,这些税收商贾最终都会落在百姓头上,若是效彷,将民不聊生,天下必乱啊。”

秦放不屑的道:“邓相莫要危言耸听,如今瓷器畅销全国也未见天下大乱,莫不是邓相想要以权谋私?”

宰相邓禹气得鼻子都歪了,这是赤裸裸的报复啊,可他又无力辩驳,毕竟在做的三公九卿,哪个不是世家大族,哪家又没有从事商贸呢?

文帝见状打圆场道:“二位爱卿都是一心为国,朕心甚慰,莫要伤了和气嘛。”

说着露出怀念的神色道:“还记得当初巡视蜀中时,那荣县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县,如今却不知是何模样,不如二位爱卿与朕一道,故地重游一番如何?”

宰相邓禹知道,文帝这是动了要收取商税心思,只是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他也无法拒绝,只能称:诺。

秦放自然很高兴,儿子外出赴任两年多时间了,虽然成绩斐然,可再好的成绩文帝看不到也是白搭,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文帝能够去荣县实地看一看,比他在这里说一万句好话都管用。

从皇宫回来之后,秦放就给秦浩去了一封信,告知他文帝即将来荣县的消息,让他好好准备。

等到秦浩收到信的时候,文帝已经出发了在路上了。

秦浩倒也没有特别准备,只是通知府衙的衙役,要保持街道整洁,由以前的每天打扫一次卫生,改为早上、下午各打扫一次。

“陛下真的要来吗?”程少商慵懒的坐在秋千上,连晃荡的兴致都没有。

经过两年时间的辛苦耕耘,程少商终于在七个月前怀上了身孕,怀孕五个月之后,她的精力就没有之前那么旺盛了,整个人比之前胖了一圈。

秦浩坐到她身边,笑着捏了捏她的脸,柔声道:“或许明年任期结束,咱们就要回都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