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说的跟真的一样

对于陈子龙会知道这事,李亨早有预判,两百个会员谁没有亲戚朋友,松江有钱人的圈子很大,但有时候也很小。

反正只要这些会员把消息告诉亲朋,然后亲朋再告诉亲朋,这个消息传播三次,大部分松江本地相关人员就都会知道了。

而作为事件的中心协会会长李亨的师傅陈子龙,更是没少被李亨拿出来顶缸,传到陈子龙耳朵里那是必然的。

所以当陈子龙诘问的时候李亨非常淡定:“师傅这说的哪里话,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推广,也是为了减轻百姓负担。”

陈子龙整个人就气的一时间失语,深吸一口气:“你倒是说说你这个是怎么有利于推广的,又是怎么减轻百姓负担的!”

李亨对于这个早有腹稿:“是,这个轧棉机的作用就是把棉籽从棉絮中脱出来,一开始手工脱籽非常麻烦,要人手持棉花在毛刷子上反复刮蹭,直到棉籽上粘的棉花被刮净为止。

这种办法不仅低效而且伤手,因为毛刷要用硬毛,一个人一天只能搞出几两棉花。

后来黄道婆带来了搅车,把棉花塞进搅车,转动曲轴,棉絮被搅车抽离,棉籽留在搅车的这一边,这无疑是一次技术的进步。使得棉花脱籽的效率大大增加,一人一天能脱两斤以上棉花。

虽然有了搅车,但这种简单的机械都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推广,不少百姓根本不知道,有的是知道但是用不起,有的是不需要用。

因为对于百姓来说最不值钱的就是时间,棉花亩产不过几十斤,一年的产量让农妇有的是时间在家慢慢弄。

后来有太仓人改进了搅棉机,发明了一种可以日脱十斤以上的大型搅棉机,但是因为机器更大成本更高,普通织户更是难以承受购买价格。

所以这种机器到目前依旧只在小部分地区流传。

而学生发明的这一款轧棉机,比起太仓式更大,工艺也更复杂,每一台的成本达到十两银子,不要说一般家庭,就是小富之家都难以独立承担。

学生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个机器推广困难,这才请老师写诗以壮其名,然后邀请各位商户成立协会协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