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给个青史留名的机会?

类似的工程周王室搞过一次,结果一吹就是两百多年,刚开始还对谁都收费,后来被逼着才供人免费通行。

现在,智瑶不止要修一座桥,张口就是多多益善,闹呢?

只是吧?人心情激荡说点吹牛逼的话,好像也是人之常情。

公输班跟智朔对视了一眼,很有默契地点了点头。

什么多多益善绝对不存在,以探勘的实际情况来看,修三条桥是比较可行的切实方案。

他们见智瑶那么大方,琢磨着是不是能够抛弃掉修建石头与木材的混合型桥梁,改为修建石头桥。

窦朔一听公输班的话,赶紧说道:“先成一座,随后再请示宗子。”

大量使用木材的桥梁能维持多久的寿命?其实还是要看平时的保养。

可以肯定的是石桥的寿命绝对比混合型的桥梁更高,只是光寻找石材再运输就是一个很浩大的工程。

知道有史以来用石头造桥,长度最长的石桥在哪吗?它在福建省的南安市水头镇,始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桥长度达到两千两百五十五米,最宽度三米八。称作五里桥,亦有别称安平桥。哪怕是到现代,它依旧保存完整,也就是见证了九百多年的四季轮换。(就在作者菌的故乡,去过几百次,海风吹来老冷了)

公输班满是希冀地说道:“‘沫’以东北遍处巨石,我家亦有巨船,造桥所需不缺,水运亦是无忧。”

满是巨石的地方在现代叫鹤壁,目前那里一片荒凉。

如果是陆路运输巨石,公输班绝对不敢开那个口。

这不是智氏有充足的船只可以运输石头吗?大批的船只以及水手平时也没有紧要的事情,不利用简直太浪费了。

窦朔知道公输班在想什么,无非就是要么不干,真的话就奔着青史留名而去。

讲实话,真的在大河修建一座石桥的话,还真会青史留名,并且智瑶桥在使用一天,往来的人就要念着造桥人的好。

最大的荣誉当然归于智氏,可是作为实际操作人的公输班和窦朔肯定也能跟着分享荣誉,并且占比还会很高。

“何时动工,几时可成?”智瑶问道。

这个一时半会给不出答案,看的是材料的收集速度,再来还要看真正修桥之后的技术难度。

牵扯到技术的工程,除非是经验充足,要不然任何的假设工期都是在耍流氓。

智瑶既然来到这边,索性也就带人往南燕旧地一游。

所谓的南燕在智瑶某地率军出征时给顺手灭掉,土地则是被魏氏、宋国和郑国给瓜分了。

后来,魏氏抢夺了郑国的那一份,宋国却是死咬住“虫牢”不放,搞得宋国在当地有着魏氏觉得很碍眼的一个突出部。

现在智氏已经吞并了卫国,打从实际上就是跟宋国有了疆域的接壤。

尤记得智氏在经略卫国时,宋国可是感到十足的紧张,害怕智氏复立曹国。

当时宋国倒是没有干出集结重兵再摆出严阵以待的架势,干了集结六七万大军在“沙随”跟郑军血拼了一场的举动。

郑国其实是被宋国吓了大跳,后来才知道宋国不是要跟郑国拼命,纯粹就是被智氏经略卫国吓到,不敢去挑衅智氏,借着郑军入侵搞了一次亮肌肉的行动,用意是向智氏展示:智氏,你们别过来呀!俺们也有七八万兵,打不赢也能崩了你们一嘴牙?

别说,宋国军队的战斗力真不弱,要不然也没有可能独力扛住楚国数十年,直至晋国南下才让宋国开始装小白兔。